慈濟大學老師揭示:家庭資源與英語學習的關聯

最近這些年,常常聽到老師們在感嘆:學生的學習狀況愈來愈兩極化了!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和學科,他的能力及願意投入的時間超乎想像,但是一部份的學生找不到感興趣的領域,這樣的現象,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慈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田薇老師觀察到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動機、成就與態度也呈現兩極化的現象,而這使得她好奇這兩群學習情況不同的學生,他們在大學前的英語學習軌跡為何?是如何形塑的?

台灣從1968年開始九年國教,從2014年開始十二年國教。當然,不同城鄉區域在執行國教政策上容或有差異,但田薇老師想先探討,不同家庭的文化資本條件在英語學習的軌跡中扮演何種功能?

另外,從全國碩博士論文查詢結果來看,2004 年至 2019 年間以「文化資本」與「英語」為關鍵字,雖有 72 筆相關文獻,但未見以私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因此,田薇老師想填補這塊研究的空白。

什麼是「文化資本」呢?根據 Bourdieu (1984) 的定義,資本是實際可用的資源和權力。文化資本是資本的一種形式,包含三種形式:客觀形式,如書籍、繪畫等物質形式的文化資本;制度形式,如教育文憑或資格等由上層階級所認可的形式;以及形體化的形式,如:能夠欣賞文化產品的知識、語言、思考模式、行為習慣、生活技能與慣習。

當文化資本的累積越多,個體就越能掌握上層階層文化的生活,在教育方面得到優勢地位,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會比其他階層的人來得高。具有豐厚文化資本的個體與高教育成就具有正相關性,文憑可轉換為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家庭代際間可透過文化資本傳遞以達階級複製的現象。

田薇老師找了十位非醫學系、非英語學系的學生,其中四位為男性、六位為女性。老師使用教育民族誌為研究方法,於 2019-2020 年間透過訪談、參與觀察、田野筆記等方式探究十位私立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歷程與文化再製的相關性。

田薇老師發現,家長的社經地位會影響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看法,以及他們怎麼幫助孩子學英文。家長社經地位高的,不僅希望孩子把英文學好,還希望孩子未來能有國際觀、競爭力,能出國留學、工作。家長社經地位沒那麼高的,大多覺得能把英文學好,應付考試就好,其他的就讓孩子自己決定。

因此,在怎麼幫孩子學英文這件事上,家長社經地位高的,會花比較多時間陪孩子、教孩子怎麼用英文教材,也會讓孩子出國唸書或參加遊學團。家長社經地位沒那麼高的,比較沒有時間陪孩子,也會傾向於幫孩子選離家近、學費便宜的英文補習班。

不過,田薇老師也發現,有些家裡社經地位沒那麼高的學生,會自己想辦法把英文學好。像是找同學一起唸英文,或是參加教會辦的免費英文班,透過網路認識外國人練習英文等等。

但是,有些中產階級家庭雖然購買了教材,但因爲缺乏時間陪伴與引導,導致學習成效不彰,這點與勞動階級家庭較為相似。另外,一樣是選擇補習班或教育機構,中產階級家庭會更嚴謹地篩選師資與教學品質,重視國際化發展與外師資源。相對地,勞動階級家庭則較重視費用與交通便利性。

所以,田薇老師的研究發現,家長的社經地位的確會影響孩子學英文的過程,但就算家裡社經地位沒那麼高,只要學生自己願意,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把英文學好。不過,有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學習是很大的助力,所以爸爸媽媽們還是應該要多找出時間來與孩子一同學習的。

 

參考文獻:Wei, T., 2024, 文化再製論對私立大學生英語學習歷程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26, 1, p. 1-19

撰文/葉綠舒;攝影/曾繼鋒 李家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