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為何美國名校畢業的家長,不希望孩子也讀名校?

作者:Dr. Phoebe/小牙醫的觀察站

在美國的亞裔新移民家庭中,許多孩子往往承載著家長的重大期許,背後原因之一是不少父母是拋下舒適圈來美國重新開始的,在原本國家可能已是主管、醫師、律師等,來美後回不去原先的職務和專業,因而必須從基層藍領工作做起,也有許多人改開洗衣店、餐館等。

因此,新移民家長們的期待很容易落在孩子身上,1.5 代新移民(意指青少年階段前隨父母移民來美的族群)往往也被教導「要用功讀書替父母完成美國夢」。這群孩子有著新移民的衝勁,外加第二代 ABC/ABT 的流利英文程度,許多人也按照長輩期望考上名校、取得好工作,甚至在好學區置產。

這些二代或 1.5 代孩子在替父母實現「美國夢」後,確實讓父母往後喝喜酒時都能跟諸親友說嘴。不過,許多人在有了自己的下一代後,卻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朝名校路徑邁進,這是為什麼?

原因一:做真正有熱情的事

第一個原因是,他們已為孩子打下足夠的經濟基礎,認為下一代少了階級翻身的壓力,可以放手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舉例來說,我的友人 B 是一名科技公司主管,事業成就高,本身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學、MBA 畢業,她告訴我,當初如果不是因為經濟壓力,反而更想去念藝術或演藝相關科系。

B 看到自己女兒對藝術的熱愛,希望女兒未來能有足夠的自由去築夢,並期許孩子找到有熱情又擅長的領域,就算該領域不是名校的 STEM(四門理工科目的縮寫:科學 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數學 Mathematics)相關科系也沒關係。

原因二:競爭壓力過於龐大

家長們不希望孩子在追求名校和事業的過程中,承受過大的壓力。

G 是一名 ABC 母親,她和先生雙雙從柏克萊畢業,在矽谷的科技公司待了許多年,後來因為工作關係搬到德州。G 的孩子學業表現優秀,今(2024)年申請上柏克萊的化學工程,該科系號稱學校裡「最困難的主修」之一;同時也申請到美國其他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不過,G 偷偷地跟友人訴苦表示,孩子想念柏克萊,但她卻私心希望孩子不要去,因為她當年在學校見證一堆化工系同學念得要死要活,反正其他學校的化工系也不差,不希望孩子承受那麼大的課業壓力。

還有另一個案例,F 是我身邊一名認真的牙醫師,來自維吉尼亞州的她畢業於人人稱羨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之後也順利申請上紐約大學(NYU)牙醫學院。問起 F 的大學經歷,她竟說後悔選了約翰霍普金斯,因為該校雖然是人人口中的名校,但她卻親眼目睹同學們互相作弊、為了高分不擇手段相互陷害;也看著外型與成績皆完美的「人生勝利組」,關起門來後不時喝個爛醉、大量吸毒,來麻痺高壓的校園生活,彷彿人生價值只來自成績,只要成績單漂亮,生活再怎麼痛苦難受都值得。

若時光重來,F 坦承會選擇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一方面身為州內生能省學費,另一方面她相信在那裡得到的教育也能讓自己成為一名牙醫,且學習的過程中能少掉很多同儕間的排擠、壓力和痛苦。

原因三:名校畢業不代表「成功快樂」

這是最主要也最殘酷的原因──這群家長們認為,「進名校」並不代表就能獲得「快樂」與「成就」,這之間沒有太直接的關聯性。

多年來,新移民父母認為追逐「美國夢」時所伴隨的最大謊言,就是進名校、搶下好工作才能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但所謂「幸福快樂」從來就不是以事業和成績高低為單一指標。

Jennifer Breheny Wallace 是一名獲獎無數的資深記者,本身也是哈佛大學畢業,在紐約時報暢銷書《Never Enough》中探討美國的有毒文化:永無止境地要求孩子力求卓越。

書裡剖析許多孩子和父母在申請大學時都把 US News 排行當《聖經》在讀──包括我本人當初也是。但事實上,排名的決定相當主觀,也不太公允,例如有 20% 來自其他學校對該校的名譽和聲望,同時 22% 的排行是看畢業率。然而,常春藤盟校之所以有高達 95% 的畢業率,是因為招收的學生大多來自家境良好的家庭;其他各州公立大學則落在 65-85%,因為許多公立學生背負龐大的經濟壓力,有些人甚至得暫時中斷學涯、穩住經濟後再「回鍋」完成學業。

而許多人認定名校畢業的學生一定更成功快樂,這點也在書中遭到反駁。2014 年蓋洛普和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聯合做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學畢業生調查,有超過 3 萬人參與,以 5 個面向來決定「快樂」與「成功」的指標,包括方向(是否自發性達成目標)、社交(生命中是否有強韌的關係)、健康、經濟(能否有效管理自身財務)以及群體(是否擁有歸屬感)。

該研究結果發現,畢業生「進名校與否」其實和上述成功、快樂、職場、生活等層面沒有直接關聯;反倒是在大學中越活躍,或因不同原因找到歸屬感的人(例如教授用心帶領、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參與有意義的專案計畫、擁有熱愛的課外活動等等),有更高比例在未來活躍於職場,且有更大機率達到上述 5 個面向的成功與快樂。

換言之,就讀的大學是不是名校、學校在排行中的名次不是重點,進學校後做了什麼、是否感到歸屬感,才和未來的職場及生活滿意度有更直接的關聯。

淺談美國教育制度的優點

美國教育制度並不完美,正如許多國家的教育體系一樣,有許多令人煩惱的地方,但仍有兩個好處不可忽視:一是擁有絕大的彈性,只要肯深造並且有能力搞定學費,無論什麼年紀、背景通通都歡迎;另一則是只要是人才,即使非名校加持也能出頭天。

以我熟悉的領域來說,在美國,即便在某個產業已深耕多年,但若哪天忽然決定轉戰醫療領域,或年近 40 來讀牙醫,最後一樣能順利畢業,轉換到新職場時也一樣受歡迎。就算沒有名校光環,最終找到自身熱愛的領域,賺得比專業人士還多的例子也大有人在。

人生路徑本就百百種,對許多新移民來說,「直線型」前進、往名校廝殺邁進,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卻也是最勞心勞力、代價與犧牲最高的其中一條。對於某些第二代或 1.5 代家長們來說,所謂「美國夢」的實現方式已不全然是用名校、工作、身分地位來衡量,而是給予孩子更多的選擇空間,在不用考量經濟壓力的環境中找到自身的人生意義與方向。他們不求孩子進名校、賺大錢,只希望孩子能平安快樂長大就好。

編按:《換日線》正在徵求中學生對「用學歷或工作成就定義自己」的看法,寫下文章並投稿,就有機會賺獎金!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為何美國名校畢業的家長,卻不要孩子「重蹈覆轍」讀名校?》,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房價衝上天、四倍輕生率──加州「天龍國」明星高中背後,鮮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百位學者跨國研究:以「正向教養」哲學用愛教育孩子,卻讓家長「親職倦怠」更嚴重?

作者簡介:

我是 Dr. Phoebe,從台灣小學畢業就背著行囊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開始像候鳥一樣的飄泊飛行。大學畢業於 UCLA 分子生物系,研究所畢業於 NYU 牙醫系,曾工作生活於紐約和舊金山,目前在洛杉磯執業的小牙醫師。熱愛牙醫的工作,尤其傾聽病患訴說千奇百怪的真實故事。同時熱愛到處旅行,因而愛上寫作,成為兼職旅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