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與清華大學簽署合作 永續協力共善備忘錄
2024年慈濟法脈宗門營於9月27日開營,來自各地慈濟志業同仁齊聚花蓮靜思堂,將共同展開3天兩夜的交流學習,營隊共有7百多人,其中還有來自緬甸、尼泊爾、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多國語言共同精進。營隊中,國立清華大學與慈濟慈善志業、醫療志業、教育志業共同攜手合作,簽署「合和永續 協力共善」備忘錄,共同為培育仁心智慧的優質人才、創造合和永續的世界而努力。
面對全球永續發展議題,清華大學與慈濟慈善志業、醫療志業、教育志業共同攜手合作,簽署「合和永續 協力共善」備忘錄,為共同促進社會共好、世界共善、地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秉持無私教育與人道精神,就全球慈善關懷、醫療合作、教育發展、人文深耕等,進行跨界合作,為培育仁心智慧的優質人才、創造合和永續的世界而努力。9月27日由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代表簽署。
在全球人才競爭與少子化危機的影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面臨很大的挑戰。如何讓人才永續與提升人才素質?清華大學高為元校長、戴念華副校長、高瑞和院長以「人才永續」為主題,對慈濟各志業同仁分享。
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指出,清華大學秉持「行勝於言」的精神,積極推動永續發展,並以多元學習及跨領域合作為核心,致力於提升學術自由、包容、公平的教育環境。為應對人才永續發展的挑戰,清華大學不僅訂立了增進跨領域學習、師生連結及自我發展的具體目標,更設立了「清華傑出人才發展基金」,希望培育出具備國際視野、跨域能力及人文素養的優質人才。
關於永續的行動,清華大學起步得很早,從設立「永續長」開始,首位永續長戴念華資深副校長提到清華的永續行動包含四大項:協調理念、合作共創、掌握趨勢、在地行動。從建構具行動力的領導結構並連結連結校園核心利害關係人出發,由學校與學生提出問題,並邀請學生集思廣益來解決問題。對於環境的永續,清華也設定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除此之外,清華也結合在地資源進行社會實踐,設立文物館並舉辦回顧新竹歷史人文的展覽與活動,讓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知識,也培養人文精神。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長高瑞和則分享清華醫學的發展歷程以及設立醫學院的初心。清華大學高瑞和院長說,醫學是跨領域的應用科學,當科技越來越發達,科技在醫學上的應用就越來越頻繁。清華身為具有強大的理工背景的學府,應該要往醫學領域發展,結合醫學跟科技來幫助更多病人是清華醫學創立最初的使命感。從向教育部提出申請開始,經過四年多的努力,清華培育的第一屆醫學生將於今年九月入院實習。高瑞和分享清華大學在醫學人文部分的努力,提及清華大學學生在為大體老師獻唱時,忍不住落淚,這是人文注入心的見證。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是清華校友,本身也是科技人,在半導體業服務30多年。顏博文分享自己一路學習,見證科技讓台灣的半導體在全世界佔據主導地位。自己也深受半導體影響,認為科技用在對的地方,可以對全世界有更多貢獻。顏博文表示,自己見證到許多科技大老的成功,讓我希望可以把所學用在慈濟。
針對台灣的半導體可以如此蓬勃發展,顏博文認為最重要原因是:台灣人的勤奮、重點培育科技人才。顏博文提及921地震發生後,自己安頓好家人就趕到新竹科學園區。進園區的路上車輛大排長龍,因為科技人都要回到公司做復原工作。科技人的勤奮用心把科技提升,台灣的科技才有如今的成果。
顏博文表示,慈濟有很多的人文,四大志業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如果可以加上科技、制度,我相信可以對全世界有更多的貢獻。台灣的醫療水準高,科技加上醫療,我認為這會是台灣新的護國神山。
(撰文:王孟加、陳誼謙,攝影:吳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