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不是你的錯⋯憂鬱症症狀有哪些?發作時怎麼辦?醫師來解答
憂鬱症患者,因為缺乏被理解的管道,在社會上始終背負著不知足、抗壓性低的負面標籤,讓已經深陷負面情緒泥淖的他們,過得更加辛苦。究竟憂鬱症症狀有哪些?憂鬱症會遺傳嗎?憂鬱症和一般的心情低落有何不同?哪些人是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Yahoo奇摩顧健康採訪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及老年精神科醫師花茂修,帶大家一起破除憂鬱症錯誤迷思!
憂鬱症分哪幾種?憂鬱症如何診斷?
人的一生中,多少都會因為遇到不順心的事,而感到痛苦或低落,但這些負面情緒並不等於憂鬱症。憂鬱症屬於一種精神官能症,是因大腦皮質、杏仁核、視丘與海馬迴等腦內調節情緒的部分失衡,所導致的腦部疾病,會進一步影響人的思考、感知和行為。花茂修醫師指出,憂鬱症主要可分為輕鬱症(持續性憂鬱症)、重鬱症、適應障礙症伴有憂鬱情緒、經前期情緒障礙症四大類,大部分提到的憂鬱症多以「重鬱症」為主。
備註:以下內文所稱的憂鬱症,均指「重鬱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公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憂鬱症中的重鬱症,診斷標準有以下九大項:
幾乎每天多數時間都呈現憂鬱情緒。
幾乎每天多數時間,對全部(或幾乎全部)活動喪失興趣或無法從中感到愉悅。
顯著的體重減少或增加(如在一個月之內體重變化超過5%),或幾乎每天都有食慾減低或增加的現象。
幾乎每天都有失眠或嗜睡的現象。
幾乎每天都呈現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滯。
幾乎每天都感到疲倦或沒有力氣。
幾乎每天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有過度或不合理的罪惡感。
幾乎每天都感到思考或專注能力的下降,或變得猶豫不決。
反覆出現自傷的念頭,或反覆出現沒有具體計畫的自傷意念,或已出現自傷企圖或已有特定的自傷計畫。
花茂修醫師坦言,診斷憂鬱症並不簡單,需經歷一連串的問診和仔細觀察,才能評判個案是否為憂鬱症。診斷的標準必須符合上述九項至少五項特徵性症狀,且持續兩周以上;並須包含第一點或第二點其中一項,個案因為症狀感到顯著的痛苦,或因此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明顯下降。也要排除個案的憂鬱症狀非因服藥、濫用物質或身體疾病所造成,且持續的憂鬱症狀也無法以其他精神病症來解釋。雖然有標準化量表可供參考,但一般是作為研究使用,臨床上仍多透過醫師的經驗來綜合判斷。
憂鬱症症狀有哪些?
花茂修醫師說道,回顧上方九大診斷標準,可以發現憂鬱症的症狀,主要分為情緒、行為、認知及驅力四大類症狀:
情緒症狀:情緒抑鬱低落、高興不起來、凡事都提不起興趣、罪惡感、自責、喪失自信。
認知症狀:無法集中注意力、健忘、猶豫不決、負面思考、有自傷念頭。
行為症狀:全身無力、容易疲倦、說話或動作反應變緩慢、有自傷意圖。
驅力症狀:失眠或嗜睡、食慾與體重出現明顯變化、性慾減退。
憂鬱症等於玻璃心、抗壓性低?憂鬱症跟情緒低落差在哪?
有些人疑惑,憂鬱症跟單純的情緒低落,到底怎麼分辨?花茂修醫師說明,兩者在症狀、持續時間和功能影響上,都有明顯的不同。舉例來說,一般的情緒低落不會持續超過兩周,且人在情緒低落期間通常能夠正常上班、聚餐;不過,憂鬱症患者的情緒低落是持續性的,會有前文提及的九項診斷症狀出現,且明顯影響到職場或社交場合的功能,可能變得退縮、不想去上班、不想有人際互動、不想有休閒娛樂等,甚至可能有不好的念頭出現。
面對外界指稱憂鬱症患者是玻璃心、不知足、抗壓性低的說法,花茂修醫師強調,以生理上而言,憂鬱症患者遇到壓力時,腦中壓力系統的反應的確與一般人有所不同,但我們不應該替憂鬱症患者貼上標籤,憂鬱症患者之所以會憂鬱,是因為他們生病了,且他們無法控制。花茂修醫師舉例,一般人遇到壓力就好比動物在野外遇到老虎,可以視為遭遇嚴重的威脅,此時會心跳加速、血壓變高,並做出「應戰或逃跑」的對應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然而,憂鬱症患者因壓力系統的失調可能只能「僵住」或「過度反應」,如此一來,他們無法處理壓力,反而會不斷地被壓力所傷害,直到超過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強度並伴隨情緒障礙。
憂鬱症成因有哪些?誰是高風險群?
憂鬱症的成因複雜,無法歸咎於單一原因,主要致病原因可從生理、心理、社會三點來看,三者也可能交互作用。而無論是研究數據或臨床觀察,罹患憂鬱症的男女比均約為1:2,花茂修醫師解釋,除了社會觀感上認為男性就醫比例較少之外,以生物發展來看,女性經歷月經周期或生產,各方面荷爾蒙的變動可能是導致女性罹患憂鬱症較多的因素。
生理因素:甲狀腺機能低下、其他疾病的藥物使用,或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都可能直接或間接造成憂鬱情緒,但憂鬱症主要是大腦的情緒中樞出了問題,包含神經傳導物質、壓力系統、發炎反應等異常。此外,憂鬱症的遺傳性約有40%,故若直系親屬中有憂鬱症患者,則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會比較高,但不代表一定會罹患憂鬱症。
心理因素:在承受外在壓力(如學校課業、人際問題)、重大創傷(如遭侵犯害、失去親人)、物質財產的失落(如失業、投資失敗)時,不同的人格特質、成長經歷、慣性思維、面對壓力時的內在感知和防衛機轉等,都可能影響人的情緒。
社會因素:所處環境的支持系統(如家族成員及內部的家族動力、職業功能、經濟因素等)提供正向保護力還是負面的衝擊效應,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綜觀上述因素,個性孤立、失業、離婚、家庭支持差、濫用酒精或其他毒品,都是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但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憂鬱症測試怎麼做?憂鬱症是什麼感覺?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
花茂修醫師直言,相比其他精神疾患,憂鬱症屬於較易形成病識感的疾病,臨床上發現超過一半的患者有病識感,近年願意主動就醫的人也越來越多。不過,花茂修醫師也表示,相較西方國家的個案,就醫主訴大多是「心情不好」;東方國家明顯比較會忍耐,就醫的主訴偏向「驅力變化」,包括睡眠、食慾、性慾的改變,對「痛」的感受變明顯,覺得疲累而不想工作或社交,感覺日子過得很漫長等。
對於不了解憂鬱症的人來說,很難想像憂鬱症到底是什麼感覺,花茂修醫師分享,可以比喻像「植物」,是一種失去動力、喪失活力的感覺,做事很無力、動作及想法都變慢、很難專注、睡多久都覺得遲緩;也有些人變得易怒,或者出現傷害自己的意念。
花茂修醫師建議,懷疑自己有些不對勁時,可以透過簡易的自我檢測方式,初步確認自己的身心狀況。大家可以點擊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提供的「簡式健康量表(心情溫度計)」、「病人健康問卷(PHQ-9)」進行檢測,這兩份量表作答後,按下下方的「送出資料」,就會自動跑出結果說明。長者另可參考「老年憂鬱症量表(GDS-15)」。
總分共15分,分數越高表示越有憂鬱傾向,建議跟身心科醫師一同討論和治療。如果得分為5分以下,屬於健康狀況;如果得分為6~9分,屬於有輕微憂鬱傾向,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聊聊;如果得分超過10分,屬於需積極關懷、轉介專業醫療或接受心理諮商治療的程度,建議盡快就醫。若有需要,可以市話或手機撥打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1925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免付費的心理諮詢服務。
有人說吃安眠藥會導致憂鬱症,這是真的嗎?
針對吃安眠藥會導致憂鬱症一說,花茂修醫師闢謠,安眠藥的功能主要是治療失眠,在短期且正確服用的情況下,並不會造成憂鬱症。然而,憂鬱症與安眠藥的使用之間仍有一些關聯性,比如失眠是憂鬱症常見的症狀,若患者未發現已罹患憂鬱症,只針對失眠症狀服用安眠藥,憂鬱症的病程自然會持續發展。此時,應理解為個案在吃安眠藥之前,可能就有憂鬱症的徵象,而不能倒因為果說吃安眠藥導致憂鬱症。
憂鬱症怎麼治療?憂鬱症有機會根治嗎?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多元,醫療上會透過藥物治療、神經調控腦刺激治療、心理治療等方式,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
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上開立的藥物,多是用以調節大腦中和情緒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在憂鬱急性期時,穩定用藥可在兩周至一個月左右見效。
神經調控腦刺激治療: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醫師會依據患者的情況,採取電痙攣治療(ECT)、經顱磁刺激(rTMS)、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CES)或光照治療,給予憂鬱症患者協助,同樣需要兩周以上的療程以達到療效。
心理治療:花茂修醫師指出,憂鬱症主要會進行認知行為治療,由專業的心理師引導患者進行特定療程,藉此改善患者錯誤的認知及災難化的思考。另會透過人際關係治療,改善人際衝突;以支持性療法,幫助患者正念、放鬆。
花茂修醫師強調,不論哪種治療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療效,因此「時間」是最重要的治療因子。但死亡是導致這個因子完全消失的最大威脅,也因此預防自殺是所有憂鬱症治療的前提。
部分民眾可能以為憂鬱症無法根治,雖然憂鬱症是一個高復發的疾病,但只要積極配合治療,多數病患皆可獲得改善並維持穩定。例如多數人認為想傷害自己是由個案內心意念所控制,但其實治療能夠有效消除這樣的想法。在憂鬱症急性期時,需要藥物協助穩定病情,等到兩周或一個月情況好轉後,便可思考如何恢復正常生活,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調整藥物,並依病情所需進行心理輔導、團體治療、家庭治療、壓力管理等課程,協助病患回到日常軌道。
憂鬱症發作時怎麼辦?如何自救與預防復發?
花茂修醫師建議,憂鬱症患者,可透過以下六點來自救並預防復發:
健康飲食:減少攝取高油、高鹽等容易誘發發炎反應的食物,也有研究顯示補充魚油(Omega-3)有益處。
少碰菸酒:憂鬱症患者常藉菸酒舒壓,雖然當下可能覺得放鬆,但清醒後的身體不適和空虛感,以及酒精本身就會造成憂鬱的生理作用,容易加重原本憂鬱的情緒,無形中也讓自己更難擺脫對尼古丁及酒精的依賴,切勿飲鴆止渴,以免對病情造成反效果。
定期運動:一周至少兩天、各持續30分鐘的有氧運動,有助於大腦產生滋養因子,緩解壓力。
注意睡眠:減少熬夜,擁有足夠且優質的睡眠,對憂鬱症患者很重要。
練習正念:透過冥想、調整呼吸、寫日記,管理壓力與焦慮。專注於當下有助於增加情緒的辨識與控制,亦有助於將負面消極的想法轉為有效的應對方式。
追蹤誘發憂鬱因素:了解自身引發憂鬱的危險因素並記錄下來,譬如憂鬱症狀已持續七天,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心理師協助。
我的親友得憂鬱症該怎麼幫助他?跟憂鬱症患者相處要注意什麼?
若是身邊有親友診斷憂鬱症,花茂修醫師建議,可以藉由下述方式,給予患者幫助並與之相處。
了解憂鬱症:認識憂鬱症、抗憂鬱藥物等正確知識,理解憂鬱症的許多症狀並不是患者可以控制的。花茂修醫師認為,陪伴患者一同就醫,願意一同學習如何面對,就是最好的開始。
合理期待:不要過度要求患者要做什麼改變,合適的支持即可。
鼓勵求助:對於憂鬱症患者而言,身旁親友是重要的支柱,若親友能鼓勵其尋求幫忙與就醫,獲得完整的醫療照護,對病情會很有幫助。
不隨意說加油、想開一點:類似的說法會讓患者覺得不被理解,因為憂鬱症是很難想開的,傾聽、同理才是最重要的。不過花茂修醫師也補充,每位患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能說,其實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的標準,依然需要透過醫師和家屬平常的觀察相處才知道。
照顧好自己:照護憂鬱症患者很不容易,照護家屬同時也有精神疾患的個案不在少數,所以當照顧者遇到無能為力的事,不要太過自責;請常常提醒自己,依然要維持日常生活作息,並適當和他人分享感受與適當紓解壓力。
Yahoo奇摩關心您
如需諮商或相關協助,請撥打下列專線
※ 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