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治台獨 大陸執法隔離的警訊

近半年來,美國知名的智庫,相繼出台「大陸對台不戰而勝」的對策性文章,提出「大陸對台不戰而勝」的警告。雖然這不是新鮮事,如2017年美國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所指出,「大陸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部署了一系列重疊(不限於軍事)的能力,中國的目標是『不戰而勝』」。可惜這篇文章並未引起關注。

2024年5月,美國企業研究所與戰爭研究院,共同發表了「從脅迫到屈服─中國如何能對台不戰而勝」,閱其文章精要,其思路仍未擺脫傳統西方「脅迫思想」的假設,強調軍事脅迫下的外交脅迫與政治說服,將大陸的做法定義為「短期戰爭強制行動方針」,由於該文章是來自於「說服、強制、脅迫」概念基礎,提供的對策很自然傾向「聯軍保衛台灣(CDOT)」。

2024年初CSIS「中國力量預測」單位,透過美台雙邊專家調查,發表了「2024年後中國對台迫近」的見解,文章的新意在於美台專家,提出了「隔離」這個概念的新參數。這個新概念將更近乎「不戰而勝」的目的性。

什麼是「隔離」,文中提出大陸「執法檢疫」案例,以檢疫法規,禁制台灣農產品准入,影響台灣的經貿,達到隔離效果。但是這個案例層次過低,屬於技術性「執法隔離」,很難窺探執法隔離的深意。

從美國視角,其透過戰略管理手段,克制或舒緩大陸的報復情緒,運用管理效度,明修美台棧道,藉由一個中國政策的詮釋,透過美國參眾兩院的國防財年授權法案管道,推升美台政府高層級官員交流、要求戰略同步與軍事援助。透過「聯盟軍事與長臂管轄」,進行「軍事與執法的雙重隔離」,實現美式的台海現狀維持。

對大陸而言,實施「執法隔離」必須考慮「兩權」─主權、治權─,以及第三方的國家間協約,例如中菲0617的南海衝突,大陸就是運用海警力量,透過國內海警法執行,一方面彰顯主權,同時避免武裝衝突,符合「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承諾。

至於針對台灣實施執法隔離,考慮的因素更加複雜,解放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是「軍事隔離」的一種手段,至於「執法隔離」,大陸必須考慮有利於統一的需要。「隔離」的概念,無法完整描述大陸對台工作的新取向。

今年二月金門北碇島事件之後,大陸一連串外島的活動,彰顯著「執法覆蓋」,而非「執法隔離」,其後開放M503航道,收窄ECFA使用項目、頒布台獨執法名單等等,從一種執法覆蓋,逐步轉向「執法替代」,也就是不排除運用大陸國內法,替代台灣國內法的可能性,尤其是台灣對外的飛航、船運、網路、漁業、商務等,對外可以彰顯治權的執法項目。

美國當然不會置之不理,美國智庫學者葛來儀透過2758號決議中,並未決定台灣的地位為視角,欲破解「一個中國原則」獨攬國際政治話語的論述。讓國際社群可以模仿美國一中政策解釋,解套禁制自由而與台灣進行交往。但有哪些國家對涉及中國主權問題去模仿美國呢?

更何況葛來儀的政治企圖也很清晰,在政策建議第七條中指出,「…一個中國原則的解釋,不意味著國際社會對台灣防禦的一切形式支持,或對兩岸衝突的干預都是非法的。」原來葛來儀也是想透過國際性質的「執法隔離」兩岸,讓美國能取得干預台灣的政治權力。

執法隔離的觀念無意間觸發了「執法競爭」的萌芽,台灣須要有前瞻籌謀的警覺意識。(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