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美國的朋友很致命!」對中策略反覆無常、經濟治略傷害盟友 專家:美國的短視損害印太夥伴利益

美國5月深陷國債危機,拜登總統當時縮短亞洲行,原定在澳洲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峰會及訪問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之行都遭到取消。美國智庫「太平洋論壇」研究員拉梅什在美國期刊《國家利益》指出,美國的短視損害美國的印太夥伴。

拉梅什(Akhil Ramesh)在《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指出,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上個月回到美國的老套作法,包括短視的民主干預、對敵對國家的仁慈延伸、黨派紛爭。過去數星期,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主要夥伴印度及日本首當其衝地承受這些錯誤策略的衝擊。

拜登原訂在5月亞洲行訪問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這是史上第一次美國現任總統訪問這個島國,為了拜登3小時的訪問,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已經計劃了6個月,甚至將這一天定為國定假日,讓民眾有機會見到拜登。然而,拜登在最後一刻改變計畫,取消了原定行程。拉梅什指出,美國這種表現向潛在的夥伴發出不好的訊息。

2023年6月22日,訪問華府的印度總理莫迪與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2023年6月22日,訪問華府的印度總理莫迪與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2023年6月22日,訪問美國華府的印度總理莫迪(左)與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6月如期完成訪美行程,並將其當作展示印度在國際舞台地位的機會。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統稱讚莫迪是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領導人,並含蓄批評美國及中國:「我們是全球權力鬥爭的受害者,而你(莫迪)是全球南方的領導人。我們將在全球論壇團結支持你的領導。」

日本與印度受到的衝擊

5月中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威脅表示如果孟加拉未在明年舉辦自由公正的選舉,美國將對孟加拉實施制裁。拉梅什指出,假設美國將其威脅付諸實行,印度及日本將​​陷入困境,因為它們一直將孟加拉定位為連接印度次大陸與東南亞的供應鍊及基礎建設互聯方案的門戶。印度及日本都投資該地區的基礎建設,並制定投資孟加拉成長的長期計畫。日本及印度近期同意共同開發孟加拉馬塔巴里深水港(Matabari),將此作為印度洋的「戰略支柱」(strategic anchor)。

日本投資在南亞發展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無可否認的是,日本也是印度東北地區主要基礎建設及發展合作夥伴。日本政府希望透過孟加拉灣及印度東北部產業價值鏈(Bay of Bengal-Northeast India Industrial Value Chain),加強印度內陸東北部與東南亞之間的互聯互通,打造單一經濟區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之外的替代貿易互聯計畫。今年3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闡述日本政府的自由開放印太戰略,呼籲加強印度東北部與孟加拉的一體化,將該地區轉變為單一經濟區。

2023年3月20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左)與印度總理莫迪在新德里會晤,並舉行聯合記者會。(美聯社)
2023年3月20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左)與印度總理莫迪在新德里會晤,並舉行聯合記者會。(美聯社)

2023年3月20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左)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度新德里會晤。(美聯社)

此外,日本正試圖利用孟加拉灣地區,吸引企業撤離東南亞價格較高的市場。日本的區域戰略與印度莫迪政府的政策完美互補,莫迪將舊的「向東看」政策轉變為「向東行動」政策,加強與東南亞的戰略接觸及經濟接觸,作為對抗中國介入該地區的力量。

拉梅什指出,有趣的是,日本及印度都與緬甸接觸。緬甸受到美國制裁,在世界舞台上的合作夥伴有限。儘管如此,日本及印度仍繼續與緬甸軍政府接觸,以免緬甸完全落入中國的影響。

然而,印度與日本的利益再次受到美國制裁的影響。5月初,印、緬兩國在緬甸若開邦(Rakhine state)實兌(Sittwe)港口啟用。印度支持該港口加強印度東部各邦與緬甸之間的海上通道連通。然而,自美國對緬甸的制裁生效以來,印度公司不是必須完全撤離緬甸,就是因為與緬甸軍政府合作而面臨全球審查。

正如今年先前發布的衛星圖像所示,緬甸椰子群島(Coco Islands)的活動增加有中國軍事參與的痕跡。椰子群島位於印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以北不到30英里(約48公里)之處,中國在椰子群島的任何潛在軍事化都可能對印度在印度洋的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在這個地緣政治平衡的情況下,印度承受不起離開緬甸的後果。然而,美國的經濟治略正在削弱印度重要的區域夥伴關係。

美國前國務卿、前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對此總結:「成為美國的敵人可能很危險,但成為美國的朋友很致命。」拉梅什指出,對於日本及印度來說無疑是如此

美國反覆無常的策略

拉梅什指出,拜登政府試圖解凍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包括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5月在奧地利與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會晤,布林肯6月的中國之行,正式放棄經濟「脫鉤」(decoupling),轉而採取對抗意味較低的「去風險化」(de-risking)。雖然美國領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成員5月同意在美國底特律(Detroit)推動供應鏈協議,但同一個月在美國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會議空隙,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與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進行場邊會晤,討論貿易及經濟關係。

2022年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東京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左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為印度總理莫迪(AP)
2022年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東京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左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為印度總理莫迪(AP)

2022年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日本東京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左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為印度總理莫迪(AP)

拉梅什指出,美國反覆無常的做法無法向盟友及夥伴保證其優先事項及政策的一致性,特別是美國為了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而爭取的合作夥伴。此外,美國呼籲與中國接觸的同時,對一些國家的民主倒退採取制裁,這引發人們對這類政策動機的質疑。儘管美國制裁涉嫌參與新疆侵犯人權行為的中國官員,但仍繼續與中國有大量生意往來,這種選擇性譴責只會進一步讓夥伴孤立,並加強中國與受制裁國家的接觸。

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區域事務主任約克(Rob York)稱這種拙劣的戰略是「美國單極時代的遺留產物,美國必須擺脫它。美國的道德權威及與美國結盟的好處不再是理所當然,而是必須透過競爭爭取,而且制裁的實施必須比以往更明智」。

拉梅什認為,美國不能同時推行意識形態戰略及對中平衡戰略。這種對世界秩序多極現實的覺醒應該讓美國認識到其外交政策的隱患及短視。美國的制裁及其他經濟治略工具不該用於民主干預,而是應該用於威懾敵人,否則在中美戰略競爭中,美國的盟友將少得可憐。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