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為什麼想當YouTube直播主?」,小朋友說「因為隨隨便便就可以賺很多錢」

文:陳雯莉

前陣子翻著職場類相關雜誌,看見2019年新生代90後的孩子未來志業是當YouTube直播主,不得不說這世代轉變得好快!

遙想隔一個十年,在我那個年代,我大約是小學三年級才有電腦課,當時課堂內容大概是教簡單的email收發,或搜尋引擎的操作使用等,依稀的印象裡,想不太起來到底在課堂上學了些什麼?只記得小學的生活或娛樂都和電腦有著很大的一段距離,放學後,我和哥哥總會在回家路上拔酢醬草玩,或是跑到家裡附近的巷弄探險,說起那些時光,好無聊卻也好有趣。

我家的電腦早期是沒有網路的,當時網路並不普及,一開始家中有了第一台電腦,我和姊姊、哥哥都很開心,即便當時只能玩著單機版的遊戲也樂此不疲,大部分的娛樂時間,我和哥哥是看著姊姊玩電腦的,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三個孩子依然都很期待和享受那段每日限時的電腦時間。

等我小學快畢業的時候,家裡終於有了撥接上網的電腦,如今的我們可能很難想象當時使用電話撥接上網的時代,若電話線同時有人打電話進來,網路就會斷線吧,但在更早的二、三十年前,誰又能想像未來有一天可以透過一台機器和全世界的人有所連結呢?

所以,每次撥接上網斷線,我們也是抱怨地罵個幾句,便又很快地屈服在網際網路的魅力之下,多人連線遊戲當然比單機版更吸引人,那是我們那個年代孩子從來沒想過的事:有一天,我的玩伴可能不是同班同學,也不是左鄰右舍,忽然之間,我們的交友圈好像瞬間大了許多,不過,膽小的我們其實也沒在網路上交過真正的朋友,那畢竟對我們來說還是太虛擬、太陌生了。

網路除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似乎也不動聲色地改變了這個世代的夢想,在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若說起會賺錢的行業大概會把當醫生、律師、會計師作為首選,然而,若問起現在的小學生:「未來想做什麼工作?夢想是什麼呢?」你大概不難聽到他們回答說:「想當YouTube直播主。」

我問過其中一位小朋友:「為什麼想當YouTube直播主呢?」他說:「因為隨隨便便就可以賺很多錢。」我聽到這樣的回答,當下心裡其實有許多擔心,卻言不由衷地不明白該怎麼和這個世代溝通,我害怕把話說得太抽象,會讓這時代的孩子覺得我們已經是上個時代的鄉巴佬,也不願把話自以為地說的太重,心生畏懼地想著一用力過頭會不會反而製造了時代的鴻溝?然而,這個關於志業的議題,絕對不只是這世代孩子的事,那緊緊相連我們這個大時代的未來。

當所有的孩子都認為把興趣當直播,或在網路上建立個人知名度可以養活自己,甚至賺大錢的時候,不得不說這是個隱憂,不是說這條路完全行不通,但終究全世界能有多少個Daniel Middleton[1]或PewDiePie[2]呢?我不否定每個人都有嘗試各種可能的自由,畢竟如果一件事情,想了很久沒去做,心裡總會有所遺憾,不過人的任何夢想,也都需要仰賴不間斷的恆毅力和自律來作為支柱,若僅是想著「隨隨便便」就一步登天,實在天真。

直播主的人氣意味著帶動的金流與影響力,然而,我們常看見成功的直播主和他們可觀的年收入,卻沒看見其他更多默默無名的直播主,這樣的月暈效應,使我們曲解了直播市場的成功模式。

成為當紅直播主除了運氣、時機,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其中的專業性與個人魅力,即便是開電動直播,若你不是電玩領的域箇中好手,或搞笑功力一流,那麼請捫心自問別人又為什麼要看你的節目呢?如果只想著因為自己特別帥或特別美,就覺得能走紅,那麼你可能要再做好市場調查,因為網路直播市場不乏帥哥、美女。

如果想要在一個進入門檻低,卻相對不容易做出價格區別的獨占性市場被看見還是需要一點實力與頭腦,也唯有如此,才能擁有一套長久的獲利經營模式。

前幾天,我在書店站著翻書,當我端起一本談自律與自由的書籍時,有位年紀約小學的小男生猛然撞了過來,他抽起了放在我附近的一本書,且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就又將書放了回來,當他把書放下時,我實在不得不注意到他,因為他的動作很粗魯,而且被他放回來的那本書被捲的充滿皺摺。雖然也不能就此論定是這位男孩對這本書施暴,但身為愛書的人實在看得有些心疼,再說,這是在書店的展示用書怎麼會被蹂躪得如此慘烈?人們的公德心呢?

當我下意識反覆想著這些時,我把目光移到了那本被小男孩放回來的書籍封面,那本書寫著「如何爽當YouTuber」,瞬間我百感交集,無法控制地想著:「現在這個世代的小朋友關心些什麼議題呢?他們的志業和夢想又是什麼呢?」

賺錢的工作和志業對我而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選擇,當然,若你能兼得是更棒的!思考現今優質頻道的YouTuber,絕對並非表上看起來輕輕鬆鬆就能賺進大把鈔票和網路知名度,若成為YouTuber是你的志業,也請不要放棄努力探索,不論遇到什麼困難請都保持著不願不輕易放棄的毅力與勇氣,且極盡可能地自律來鞭策自己成長。

我想成就夢想的路都是一樣的,沒有捷徑,沒有一蹴可及,若不是經歷這些過程,我們將不會明白自己為何在多次迷惘之後,仍堅持走同一條路。

延伸閱讀
買名產救小鎮:立意良善的「故鄉稅」,為何成為日本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