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聊故我在」的法國人:巴黎生活的必備技能,是聊天

作者:邱奕捷/法蘭西式培根

今晚 Y 小姐的生日 Party 從晚上 8:00 開始,稍微晚個 30 分鐘到場,可說是最佳的抵達時間——因為此時 Party 剛開場時較不順暢的「尬聊」已經結束,而各個小團體的對話都還充滿新鮮感。此刻,正適合拿杯酒,開始長達一整晚的「聊天馬拉松」⋯⋯。

是的,只有聊天,從晚上 8:00 一路直達隔天凌晨 2:00,既不中場休息、也不換人上下場。

法國人的「能聊」,是舉世聞名的。我一向自認還算能言善道,但見識到法國人行雲流水、無遠弗屆的聊天,也只能自嘆不如。一方面驚訝於法國人有腳書櫥、滿腹經綸的話題深度,另一方面也訝異於他們滾瓜爛熟、進退自如的社交技巧。

因為在法國,和熟識及不熟識的人聊天,可說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不論是在麵包店買麵包、市集乳製品攤位買起士、花店買個小盆栽,店裡的顧客往往都能和店員聊得「上窮碧落下黃泉」。即使彼此素不相識,從一問一答中也可以觸類旁通出無限可能性,絲毫不在意還有其它客人正在後面排隊——總之我聊完後就換你聊了,別著急。

曾經在蒙馬特著名的烤雞餐廳 Le Coq Rico 見到鄰桌兩對萍水相逢的中年夫婦,在等待烤雞上桌的過程中,已經聊得彷彿多年老友。居住在法國的 A 夫婦和來自波蘭的 B 夫婦情投意合,從不同種類的雞如何料理,一路聊到法國近來的罷工以及政治經濟走向,在彼此烤雞吃完的那一刻也滿足地結束話題,真是充實而愉悅的一餐。

既然日常生活中就已如此,在工作的場合自然也不能例外——

從生活到職場,法國社交避不開的「聊天」潛規則

例如,我公司的 N 先生和 C 先生每天早上到辦公室必定要「整層樓走透透」,務必和所有的同事道早安並且來段「剛到 Office 的小聊」。這樣的小聊講究的是速戰速決(否則一整層聊完也就準備吃午餐不用工作了),重點在於和同事們打聲招呼聊上幾句。若有更多在風頭上的話題,就會在後續「茶水間拿咖啡的小聊」、「工作午餐的辦公室閒聊」、「餐後咖啡的私密小聊」中再繼續。

圖/ 邱奕捷
圖/ 邱奕捷

從社交潛規則的角度來看,剛到辦公室的打招呼和茶水間的相遇都屬於「小聊」的範疇,例如剛好有些公事要談、最近工作忙些甚麼、抱怨抱怨天氣和交通。而「工作午餐中的聊聊」則辦公室的話題和私人話題各占一半,譬如一起埋怨公司不合理的政策走向、周末做了些甚麼等等。在「餐後咖啡時間的私聊」則可以聊上更多私人的話題,諸如在假期中安排了什麼旅行、在家中進行哪些 DIY 的整修等。

那麼工作之餘,平常和親朋好友相聚的時候又做些甚麼呢?當然是繼續聊天呀!

嫁到法國來的 P 小姐第一次回到丈夫老家過聖誕節時,就受了個文化震撼教育:「你們知道嗎,我們到他家後第二天,從早上 11:00 開始吃中餐一路又吃又聊地穿過午餐,越過晚餐,不知聊了幾萬句的直達宵夜晚上 11:00 ,中間都沒有下過餐桌,就是一直在聊一直在聊,是不是太誇張了!?」P 小姐餘悸猶存的和我們說,只差沒有劫後餘生的淚灑當場。

圖/ 邱奕捷
圖/ 邱奕捷

不論是法國人深愛的 Apéro (請見前文:「巴黎夏日(上):餐前酒 Apéro!」)還是各種 Soirée(晚會),都是以他們熱愛的聊天作為主軸,只要有吃有喝能夠說得上話,就是一場好派對!

到了法國後,我參加過許多不同族群的法國人聚會。整體來說,對土生土長的法國當地人們來說,「聊天」真的是彼此聚會、社交的「唯一主軸」——和亞洲人的聚會除了吃飯之外,多以看電影、唱歌、玩桌遊、甚至打麻將打電動等作為主軸,聊天往往只是其中附屬的一部分;然而對於法國人來說,平時的聚會完全不需要有這些主題來「一起被消遣」,找到對的人來到聚會就能夠「互相娛樂」,彼此大聊特聊滿載而歸。

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 Y 小姐生日Party 。

「聊天主軸」派對的眉眉角角

Party 的場地是 Y 小姐熟識的一個小酒吧,Y 小姐先點了些酒和容易分食的手指食物(法棍麵包、起士、火腿)作為開場,而客人也可以隨時到小酒吧的櫃台加點飲料,不會過於明亮的燈光、舒服的音樂、充足的食物和飲料,理想的聚會場地已經準備就緒。

在客人的部分,Y 小姐則精挑細選的邀請了工作上的朋友、大學的好姊妹、一起健身

的好夥伴。邀請賓客的重點在於「同溫層」的拿捏:最理想的賓客組成,是好聊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Friend of a Friend),彼此間屬性相近而又不完全熟識,如此就可以確保話題能夠順利進行而又充滿新鮮感。

場地就緒,賓客就位。終於,派對開始了。

在這樣的派對中,絕對不會以「全部人圍著大圓桌、輪流發表演講」的形式進行,人們會極為自然而快速地分成 3 – 4 個人的小群體——這是最適合將聊天話題由淺入深的人數。

法國人的派對,也不需要有個「主持人」在中間穿針引線——法國人早已身經百戰,熟悉於各種派對的潛規則。在話題暫歇的時候,人們可以隨時保持禮貌的暫離群體(「噢我去拿杯飲料,你要喝些什麼嗎?」、「啊我剛看見了一個朋友,我去跟他打個招呼」);也可以隨時找個看來有趣的團體湊近加入(此時群體中注意到你的人們通常會技巧性的站開一些,把圈子稍微擴大讓你加入,當然若你是在群體中的人,也該如此替別人讓些位)。在不斷切換群體和吃吃喝喝的觥籌交錯中,一場好的派對就可以在熱鬧的聊天中不知不覺中直達深夜。

那麼到底大家都聊些什麼呢?

從日常生活開始的話題,永遠都是最好的出發點。「最近你在忙些什麼呢?」、「之前假期時去了哪裡玩啊?」、「情人節快到了怎麼辦,你們打算做些什麼?」。這些都是常見而非常有潛力變成深聊的好話題。

聊到下個假期要去哪玩時,深深熱愛滑雪的 L 先生眉飛色舞地說起他下周要去瑞士滑雪,此時話題就很容易再展開:「去瑞士滑雪?超酷!會比在法國滑雪貴很多嗎?」、「看來你法國都滑完了耶!你還有去過其他國家滑雪嗎?感覺怎麼樣?」。

此外,身居法國巴黎最有趣的,是非常容易碰到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此時稍帶一些文化差異的生活話題,往往都能開花結果成為餘音繞樑的傑作。

例如,有次和來自法國的 A 小姐、印尼的 F 小姐聊天的過程中,意外的發現「姓名」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A 小姐曾經樂極生悲的在女兒出生時沒注意戶政事務所將女兒的姓拼錯,以致於後來打了數年的官司來證明「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印尼的 F 小姐完全不能理解這個情況,因為在印尼傳統上來說是沒有姓的,因此許多正式的身份文件上會出現以「XXX」作為姓的情況。同樣的,當我聊到台灣的命名有時第二個字需要「排輩分」,而排輩分可能源自於一首詩詞的時候,他們也大吃一驚,最後成為一個出乎意料的好話題,賓主盡歡。

習慣「沈默是金」的我們,要怎麼靠「聊天」融入不同群體?

其實,這樣的聊天不該是「法國專屬」,而應是一個普世生活必備技能。

只是,或許由於教育環境不同,從小經常被要求「大人講話小孩不要插嘴」、「安靜坐好聽不要亂發言」的我們,在這樣「猛聊」的場合中可能多少都有些不自在。往往我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應付這樣的場合,也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樣聊。然而漸漸地我發現,這樣的聊天,其實是一個非常正面的「運動」。

要怎麼從刻板印象中「沈默內向的亞洲人」,變成讓人眼睛一亮,大小派對必邀的「好咖」?

首先,我養成了隨時準備「談資」的習慣——這表示我比以前更有好奇心的注意生活周遭,也花更多時間在思考事情的來龍去脈,而自然而然地讓它能變成一個「話題」。

其次,在多次聚會的過程中,我找到了更舒服的聊天節奏——既不口沫橫飛地高談闊論,也不過度緊張怕動輒得咎。事實上,聊天就如同打網球一來一往,只要放輕鬆而保持高度的好奇心、隨時保持適當的禮貌都能有一場愉快的對話。

最後,藉由一次次這樣的場合,我陸續交到了許多朋友——當社交圈中開始有了來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們,對於視野的擴展以及生活的樂趣,當然還有日後聊天的話題,都有很大的幫助。萬事起頭難,但一旦放開心胸開始了「聊天拓展社交圈」之旅,它將會成為一個正面的循環。

我還記得在一次聚會中,一位來自布吉納法索的同事說:「在我的家鄉,我們不相信平凡人可以做出大事,但是在這,我發現平凡的人們藉由交流,可以發展出驚人的成就。」

說的沒錯,在法國聊天就是生活,既不是為了交換名片也不是為了經營人脈發展生意,然而生活,卻因此充滿了各種多元的可能性。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我聊故我在」的法國人:巴黎生活的必備技能,是聊天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聊天要「浮誇」、不勸酒──3 點帶你認識英國小酒館社交「潛規則」
一個臉書成癮者的告白:「你在臉書上看到的我,並不是真實的我」

作者簡介:

來自台灣,充滿海洋性格的好奇心。始終認為自己想說能寫,卻直到開始下筆才理解不雕花的詞句方有靈魂。相信視野決定思想的高度,於是抓住每個因緣際會在各地生活,目前在巴黎找到身心舒適的經緯。離家一萬公里,在這寫下巴黎與台灣的各種相異與相似,就這麼持之以恆吧!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