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下,藝術可及之地—《之間II》

藝術家徐瑞憲在北美館個展「之間II」,以聲音裝置和機械技術再現戰爭情境。(圖:甘甘 攝)
藝術家徐瑞憲在北美館個展「之間II」,以聲音裝置和機械技術再現戰爭情境。(圖:甘甘 攝)


台灣藝術家徐瑞憲赴烏克蘭採集戰火的聲音,並在台灣募集超過百輛嬰兒車,巧妙地設計了與觀眾互動的機械裝置,作品在北美館展出,名為《之間II》。

如果從未看過它的簡介,直接親臨在展覧現場體會這件作品,它將會是一場「震撼教育」。

在進入展覽空間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多輛任意擺放的嬰兒車,一些年輕的觀眾如同新手爸媽一樣推著嬰兒車,形成一種和諧的景象。筆者與其他觀眾一樣,開始推動其中一輛嬰兒車。車移動的瞬間,裡面的裝置便會有一把聲音,訴說一段故事,例如對自己小孩的未來計劃。每輛嬰兒車承載著不同訊息、音樂或聲音,展間彷彿成為了為下一代子女而設的育兒場所。

突然地,震耳欲聾的巨響出現在和諧的情景中,嬰兒車不再發出各種本來對「未來」的憧憬,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震動感透過觀眾的手心直達他們全身,還未來得及意識到事態因由,已經感受到被濃濃的「戰火」包圍,緊張的氛圍讓觀眾身陷如同生命受到威脅的臨界處境。

觀眾正開始沉浸在對那些「未來」的想像,就與突如其來的戰火相遇。那些充斥死亡、殘酷氣息的炮轟,與象徵新生命誕生、溫馨家庭日常的嬰兒車,形成了強烈對比,讓人反思生命的無常,以及戰爭為一般平民帶來的災害。

每逢出現大型的戰爭,國際間必定會出現很多「反戰」聲音,那是基於人類曾經親身飽受戰爭帶來的痛苦,或不忍目睹他人所受之苦,不想再重演歷史的悲劇。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以至近年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色列—哈瑪斯戰爭,引發全球的社會、藝術、文化界出現不少「反戰」浪潮。

以反戰之名,藝術能做的事?

藝術跟社會運動有時會參雜在一起,而在某些時候,藝術會展現出它有別於社會運動的另類開放性。藝術本身不一定帶有一個明晰、二元抗衡的政治訴求。暫時先把作品的文字論述撇開不談,在觀看徐瑞憲的作品《之間II》的時候,藝術家沒有告訴人們不要戰爭,他以聲音裝置和機械的技術再現戰爭情境,展開了一個不確定的想像空間,觀眾在其中或會感受到戰爭的可怕,或會產生其他情感。

藝術家以他敏感細膩的觸覺,選擇了適合的素材和方式呈現一種有關戰爭的情緒,而不純粹是描繪俄烏戰爭的事實。《之間II》展示的百多輛嬰兒車是在台灣募集回來的。公眾跨地域參與創作,不一定是因為站在某一方的政治立場,但身為父母對嬰兒車這物件的象徵意義——對兒童的關愛和保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嗚。

跨地域性除了來自公眾的參與,也展現於作品本身。雖然藝術家的靈感來自俄烏戰爭,但作品與每個反戰的社會行動不同,它不是一種針對某件事的集體政治訴求,而作品使人產生的情感共鳴可以獨立於這個事件本身,影響個人的信念和價值觀。即使觀眾不知道聲音確實來自戰地,戲劇性的鋪陳下,也會不知不覺進入某個平民的角色,身在戰事時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而不論任何身份認同、文化,在直面死亡的瞬間,會回歸到人類的本能,重新思考戰爭的意義。

作者》甘甘 香港人,目前在台。寫在台見聞同時又會說起香港往事。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香港的士業與港府—從盟友到棄子
「膽大、心黑、臉皮厚」的習近平會不會攻打台灣?
一個靠失敗而成功的中國笑星 —馬保國成年輕人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