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以色列防空作戰 展現防衛韌性

◎蘇紫雲

伊朗為報復駐敘利亞領事館遭以色列炸毀,動用大量空中火力對以國發動空襲,由無人機、巡弋飛彈、彈道飛彈組成的複合式打擊火力,99%遭到攔截擊落,以色列防空火力的發揮,使此波空中交火展現新戰略意義。

以、伊近期衝突起因在於以哈戰爭,伊朗與盟友支持激進組織「哈瑪斯」,針鋒相對下,伊朗駐大馬士革使館於4月1日遭以色列發動斬首攻擊,造成「聖城旅」高階將領傷亡,伊朗隨即在13日對以色列發射大量飛彈和無人機,進行軍事報復;以色列成功攔截來襲空中目標,也揚言將進行反擊。當各方擔憂中東戰火可能升級之際,伊朗境內一處軍事雷達站遭無人機攻擊摧毀,伊朗卻聲稱非來自以色列的攻擊,衝突終在雙方各找臺階下未再升級,令各國緩口氣。

惟此波短暫卻戲劇性的空中攻防戰,具若干重要意義。首先,此係由伊朗本土第一次對以色列發動攻擊,因地理阻隔,伊朗雖對以色列敵意甚深,卻難以直接攻擊,多透過伊斯蘭極端組織「真主黨」、「青年運動」進行代理人戰爭,此次積累足夠空中火力,得以由本土發動攻擊,雖是「隔山打牛」,也象徵其軍事力量有所進步,得以完成火力投射。

其次,以色列一改以往「先制打擊」防衛態度,亦即敵攻擊意圖與兵力集結一經確定,便先下手為強,排除威脅的第一擊作法。伊朗揚言報復已超過2週,且其無人機隊、巡弋飛彈、彈道飛彈集結,全都在西方國家衛星監控下,以色列卻按兵不動,自是成竹在胸,也凸顯西方盟國和以色列在戰略層面達成默契,避免衝突升級為戰爭。

而以色列的整合防空系統也確實令人印象深刻,雖有美、英海空兵力協助攔截部分來襲目標,但以國由戰機及箭式反飛彈、鐵穹共同組成的整體防空系統,擋下絕大多數來襲飛彈與無人機,確保以國安全之餘,也提供決策當局對國家安全戰略的緩衝空間。如同美國總統拜登所稱「以色列已經贏了」,在成功防空前提下,就可降低以牙還牙力道,避免無謂升高情勢的風險。

凡此說明,戰爭乃由科學與藝術相輔相成,特別是現代武裝衝突,若能善用科技強化防衛韌性,除可提高國家安全韌性,亦能使戰略決策與行動具有更大彈性,確保國家利益最佳化。(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