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反制中共戰略脅迫 臺美合作加強應對

◎林柏州

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與「華盛頓戰爭研究所」的7位學者,5月發布《從脅迫到投降:中國如何不戰奪取臺灣》指出,臺灣為年輕的民主國家,尚缺乏同盟條約保障安全,美國是唯一可依賴的援助來源;並提及,美國及其盟國當然必須為中共入侵的可能性做好準備,但也必須防備中共利用戰略脅迫活動,達成不戰而掌控臺灣的野心。

有鑑於武力攻臺可能承擔巨大經濟、政治、外交風險,甚至引發區域戰爭,專家指出,為避免對臺軍事行動危及習近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及其設定的全球大戰略,中共偏向於對臺採取「非戰爭脅迫行為」,包含共產黨傳統擅長的統戰及政治作戰、三戰、近年盛行的「灰色地帶」活動等手段,多方面滲透臺灣社會,干預民主選舉、操弄臺灣政治。令人憂慮的是,這些脅迫行動甚少獲得國際社會關注。

報告提出中共當局併吞臺灣的4階段策略,包含截斷民生管線設施及製造情勢動盪、破壞臺美關係及散布「疑美論」、升高軍事威脅力度、推動簽訂兩岸和平協議,以「兩岸和平」之名將權力轉移到親「中」政客;透過跨部門協調合作,利用軍事施壓、經貿脅迫、開放社會及言論自由,運用綜合性政軍行動,破壞臺灣民主制度及基礎設施運作,弱化民眾信賴民主價值及盟邦友誼,期孤立臺灣,為其統一野心創造有利條件。

過去中共對臺有「和統」及「武統」手段之辯,「非戰爭脅迫行為」為其創造出的第3條路線,在政治經濟社會面向施壓之外,運用有限軍事行動,包含海空機艦進逼臺灣本島、隔離金馬、東沙等離外島等壓迫式常態軍演,升高對臺威脅,並高舉和平分化臺灣公民社會,輔以認知作戰等手段,推託戰爭責任給美國及分裂勢力,形塑攻臺行動屬內部事務的國際輿論氛圍,阻止外力軍事援助。然而,面對逐漸加大的社會滲透、軍事施壓及軍事脅迫,臺美必須擴大與國際社會的合作,以一致性行動應對來自中共非戰爭脅迫行動。

無獨有偶,美國前海軍部副次長、華府智庫「約克鎮研究所」所長克羅普希及資深研究員哈勒姆,近日於《華爾街日報》投書指出,中共突然發動攻擊的可能性不大,因臺美很容易發現「中」方的準備行動,所以北京當局會將工作重心置於顛覆臺灣民主制度及削弱盟友支持,特別是操控臺灣內部政治,而美國應制定一套明確的應對計畫,抵銷中共影響力及政治社會操作。

(作者為國防院中共政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