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反制中共認知作戰 鞏固民心士氣

◎蘇紫雲

中共近日無預期發動「聯合利劍—2024A」軍事演習,意圖藉軍事威嚇我國,打擊民心士氣。這場軍演,明顯係作為北京大內宣之用,以轉移內部經濟情勢不佳的焦點,因此,刻意動用共軍機艦、海警船舶環繞臺灣及部分外、離島,企圖秀軍力,卻在我國國軍與海巡的協力下,遭到破解,國人也同心並鎮定以對,中共不僅沒達到恫嚇目的,甚至遭部分中國大陸網友嘲諷,以及各國譴責,可說出師不利,甚為不智。

無獨有偶,美國著名智庫「企業研究所」近期發布研究報告提出警訊,中共可能持續對臺施以「非戰爭脅迫行動」,企圖擊垮我民心士氣;尤其中共常態化進行錯假訊息、經濟,以及準軍事行動的灰色地帶作戰脅迫手段,目的無非在企圖迫使我屈服。

報告中認為,比起軍事入侵的風險,中共更可能選擇以政治和經濟戰為核心,搭配有限的動能(軍事)行動,主要理由首先是北京當局可大幅減少對自身的可能損害,中共最高戰略目標為增加「綜合國力」,以晉身超強地位,進而重塑國際秩序並成為國際權力中心。因此,儘管其認為占領臺灣是完成野心的重要元素,但對於全面戰爭可能失敗的風險依然遲疑;一旦軍事失利,將影響成為大國的目標,甚至動搖自身統治基礎。其次,以政治作戰為中心的非戰爭策略,風險相對較低,藉由認知作戰凸顯我內部不同團體的分歧,同時操作對友盟的懷疑論,甚至對其同情,而這些情緒又可進一步增強在國際間對我孤立,讓我雖是條件與功能齊備的民主國家,卻未能獲普遍承認,將給予製造機會,得以操弄臺灣怕被放棄的合理恐懼。

此外,非戰爭策略符合中共的戰略文化和行為模式。中共向來強調的「7分政治3分軍事」,即是代表性思維,因此,利用認知作戰搭配武力脅迫手段以達目的,對其而言更為實際,在南海、東海和臺海的「灰色地帶作戰」手段可塑造效果,故在臺海的脅迫行動中可能更積極採用,此即為其號稱將以「戰備警巡」、乃至發動演習的主因。

針對共軍演習與其所企圖營造之認知作戰,國防部除開設戰情中心,即時反制威脅與認知宣傳,且藉由跨部會協作提供正確訊息,強化民眾的媒體識讀;政府則偕同民主國家共同應對,形成心理縱深防禦,反制其武力威脅,創造出非戰爭手段脅迫的關鍵防禦力量。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