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慎防社群平臺陷阱 警覺認知領域滲透

◎董慧明

社群媒體的興起與廣泛應用,已徹底改變人際與工作關係交往模式。加好友、建群組、按讚、分享,幾乎已成為人們的日常。惟在這類傳播媒介背後,也潛藏著不可忽視的安全風險。

社群媒體平臺的運作原理,離不開複雜的演算法和大數據分析,目的在增進使用時的好感度與依賴性,包括Facebook、Instagram、Line、LinkedIn、X、YouTube在內,皆有此特性。平臺經營者透過精準內容投放,吸引用戶注意力,並置入廣告盈利。此一商業經營模式,使得傳統的行銷方式紛紛轉型,然而數位行銷當道,卻也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機。

一般最為常見的問題是因購物行為、對話交談、網路交友而洩露個人隱私;另惡意行為者也會利用用戶使用習慣弱點設置假帳號、植入惡意程式,或是進行網路釣魚等行為,在社群媒體平臺上物色獵取對象,竊取資料或錢財。不法分子也常在用戶不知情狀態下,設下認知滲透、傳散爭議訊息等安全陷阱,對國家安全領域的危害愈益擴大。

惡意行為者可能偽裝成一名普通用戶、一位知名人物,甚至是一個受眾群體所喜愛的品牌;他們以假帳號散播看似官方的促銷訊息,一旦用戶點擊外部鏈結並輸入個人資料,其敏感訊息便有可能被盜用;他們也會挖掘安全性漏洞、製作誘騙標題,或在公共論壇發起對特定議題的攻訐,有計畫地操作公眾情緒和觀點。

此外,社群媒體上的「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容易造成用戶僅接收符合己見的內容,形成「訊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不法分子也可能利用「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現象,將用戶封閉在同溫層價值觀系統內,讓社群媒體平臺成為遂行認知領域滲透的溫床。

這些洩密與安全陷阱的實際案例屢見不鮮,可見許多用戶在使用社群媒體時,往往過於追求便利性,卻忽視個人資訊安全與隱私保護的重要。面對爭議訊息氾濫、機敏資料外洩等風險,政府除應制定相應的法規遏止不法行為,社群媒體平臺經營者亦需承擔應盡的安全維護職責。

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個人如果欠缺基本的網路安全常識和風險意識,極易成為敵人認知操作和滲透的目標。作為社群媒體平臺的使用者,必須時刻警惕安全防護意識。絕不在交談中討論公務、表明身分職務;不點擊來路不明鏈結、不濫傳錯假訊息。透過持續加強媒體素養,共同遏制認知領域被敵人滲透與操控,守護網路空間純淨。(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