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提升國防自主實力 肆應複雜安全挑戰

◎董慧明

總統賴清德上月在「凱達格蘭論壇:2024印太安全對話」再次提出「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強調臺灣在複雜國際環境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賴總統指出,臺灣位處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戰略位置,國防建設為維護區域和平穩定的首要任務。尤其當中共不斷以軍事、經濟、外交等綜合性施壓手段脅迫我國,臺灣必須進一步提升自我防衛的嚇阻力量,靠實力確保和平。

政府將強化國防防禦力量視為首要重點工作,顯示革新國防戰略業已成為臺灣國防建設的核心。除了共軍傳統的軍事壓力,臺灣同時面對來自資訊網路和認知空間等嚴峻考驗。為適應複合式的安全環境變化,國軍近年著重「不對稱作戰」能力,目的即在利用有限國防資源,發揮最大效能。

無論是近日在美國舉辦的「2024美臺國防工業會議」,深入探討武器共同生產議題,增進國防產業韌性;抑或是國防部今年2月1日成立「國防創新小組」,著力引進成熟民間科技,提升國防戰力。諸般作法無不顯示我國致力整合國內外資源、加強自主國防實力的決心,進而構建一個能夠應對複雜安全威脅的國防體系。

其次,依需求穩健增加國防預算,也表明了政府高度重視國防建設。依據行政院通過的「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國防預算達6470億元再創新高,包括新式戰機採購、海空戰力提升皆是預算中的重點項目。另再審視「國防先進科技研究計畫」執行構想,國軍亦持續與國內大學院校及研究機構合作,希冀提升國防科技研發能量。可見,無論是循對外軍購途徑採購與現代化作戰模式接軌之武器裝備,或是借重國內產、學、研機構能量,投入武器系統的先期研發,我國在加強國防防禦力量之際,也明確向支持臺灣的國際友盟國家傳遞出臺灣有能力、有信心捍衛國家安全的堅決承諾。

建構全民防衛與社會心理韌性亦不容忽視。在日前結束的「國家防災日大規模震災救災動員演練」中,賴總統同樣提到打造公私協力網絡、密切合作國際社會、強化整體社會防衛韌性的重要性。基此,為有效應對複合性災變,除了政府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國軍積極投入,民力的參與和配合也極為緊要。透過持續的教育宣導、定期演練,以及建立完善的緊急應變機制,方能齊力應對變故危機。

現代戰爭或衝突型態不再局限於傳統戰場,敵對勢力藉由傳散爭議訊息,利用認知心理戰來弱化我方的士氣與社會穩定,已成為「看不見的戰爭」慣用手法。面對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混合戰衝擊,政府除著手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提高民眾識詐、識假能力,更重要的是個人必須注重「零信任」(Zero Trust)網路安全習慣,謹慎查證資訊。相信同步強化國防戰力與全社會防衛韌性,臺灣定能在面對各種安全挑戰時,建立有效的嚇阻力與防禦力。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