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熱舞、康輔面臨倒閉危機,曾經叱吒風雲的高中社團為何走向衰敗?

文:李孟穎

前陣子新聞陸續報導,好幾個在高中時期相當受歡迎的社團,例如手語、熱舞、康輔等社,竟然在這一兩年,都因招生困難面臨縮編甚至倒閉的危機。這幾年宛如海嘯襲來般的倒社潮,讓許多社團老師及學長姐們措手不及,也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導致這些曾經風靡一時的大社風光不再?

在部份網路留言與討論中,不乏看到有人將主要的原因歸咎在「教改」上。

筆者認為,這部分確實造成許多影響,學生若以升學作為考量,比起康樂型、表演型,選擇參加學術性或技藝型社團,對學習歷程或其他升學管道或許來得更加分;也有學長姐分析,疫情期間沒辦法辦理活動,導致社團傳承出現斷層,亦有人提出,因為現代青少年過度沉迷跟依賴電子產品,已經不再習慣現實中人與人的接觸和互動。在幾次社團活動中也會聽到,許多老學長姐們會說「時代不一樣了」、「大環境改變了」。

似乎將社團的江河日下,歸因於這些不可抗的時代變遷、流行趨勢等因素。然而根據筆者的觀察,以上幾點充其量只是加速社團衰敗的速度,並不完全是「原因」,反而更像是照妖鏡,點出社團經營長期存在的問題。

筆者作為長期關注社團動向之顧問,以及根據曾擔任社團指導老師的經驗,提出幾點觀察,是哪些原因導致高中社團們「兵敗如山倒」?

確實大環境影響了許多事情,每隔幾年回來,都能觀察到每屆幹部的思維以及作事風格,都有微妙的差別。然而,如同上述,筆者認為絕大部份導致社團經營出現狀況,甚至面臨關門解散的原因,更多是來自「內部」的問題:

教條式管理

許多康樂型社團,如童軍、康輔、春暉等,雖然各地區與各社團之間略有差異,但部份此類社團,能看見諸多早期救國團性質的身影。

近幾年筆者觀察部份南部康輔社團,發現許多社團的管理或帶領方式,不只有明顯的上下階級,有些甚至是不合理或沒來由的傳統、要求,例如:軍事化的集合學弟妹斥責訓話、禁止社員交男女朋友、強制要求社員安裝定位App以利追蹤等等;曾發生令我至今無法忘懷及納悶的一幕,在某次多校共同開會的場合,某社的學弟妹被學姊集合起來破口大罵。

原本以為是做了什麼錯事,一問之下才知道,竟然只是因為「看到學長姐沒問好」。

另外也曾發生過,宛如國外兄弟會以不合理的要求,讓新進成員試膽以證明自己的忠誠,類似這樣的事件。IG粉專大坦誠就曾披露,有某康輔社學長姐,在幹部訓練時要求學弟妹去完成極其噁心及不合理的任務,若其言屬實,這樣的行為舉止已經無關乎社團活動,幾乎上升至校園霸凌的等級。

諸如此類的事件,讓原本忠誠度就趨向不穩定的世代,因為學長姊這樣的管理方式、風格,更加劇了他們的反感與疏離。

花錢了事的世代

約莫十五年前,筆者還在擔任社團幹部時,一場成果展的門票約是100至120元,但如今成果展的門票,幾乎是200元起跳,成長近乎一倍,是可以看一場電影或部份藝文表演的售價了。

筆者以為,從幾次的活動中,能夠觀察出,近幾年新幹部們對一場活動的成本跟預算控制,幾乎是毫無概念,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買了再說」。

許多活動籌備的中後期,可能因為時間急迫,或是怕麻煩等緣由,本應回報總召或總務組後再進行採購,以防超出預算或採買過剩的把關程序,到了活動籌備的後半階段已幾近失靈,幾乎變成「想到什麼買什麼」或是「缺什麼買什麼」的情況,鮮少在活動一開始就將預算成本規劃好(連最底線的「只能花這麼多錢,不能超過」的原則都難以達成),或是開源節流、找尋替代方案等等。

到最後,已經失控的預算,只能從入場費或門票回收,因此開始出現不可思議的漫天喊價,然而,一場活動的入場費高達200-300元,甚至到了社慶高峰期,可能連續兩三個禮拜都有類似的活動,對高中生而言,這樣的花費實在是吃不消。

更甚者,有些社團花了大把預算在硬體設備如燈光、音響及布置上,表演內容卻跟不上硬體設備的等級,沒有練熟的舞步、尷尬的台詞演出、生硬的主持等等,空有華麗的舞台卻沒有相對應的演出實力,久而久之,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社員們因為高昂的入場費以及表演品質不穩定等等,開始形成不跑社慶或是成果展的風氣,在疫情爆發前,其實就有不少社團開始停辦社慶或部份活動,原因可見一斑。

缺乏核心價值

若是將近幾年這幾間社團的成果展影片翻出,仔細看可能會疑問:「它到底是什麼社團?」。

應該以手語教學、服務性質為宗旨的手語社,還有以團康活動為主體的康輔、童軍團等,有部份似乎已經將原有的精神拋諸腦後。在成果展上,理應是要展現自己社團特色與學習成果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吸人眼球的流行熱舞或饒舌歌唱,這部分確實不難理解,能夠有舞台表演時,誰不想要帥一下、博得一下掌聲跟關注?

然而,這正是社團經營背後的重大危機。

在幾次康輔的開會籌備過程中,能隱約聽到,許多學長姐將重點的練習跟驗收放在「表演性質」的流程上,可以察覺出,新一代幹部已然默認,由好幾屆前學長姐創社並傳承下來,像是手語教學或是團康活動這樣的技能很「過時」或是「小眾」,從早先部份活動還能看到流行趨勢(熱舞、歌唱等)與社團精神(服務、教育等)共融的景象,到近幾年幾乎漸漸捨棄社團原有的價值,整個社團的風氣與核心,已經向外在的表演形式靠攏,而非追求內在的品牌經營或精神。

諷刺的是,部份學校依然將康輔、手語等社團歸類為「服務性社團」或「康樂性社團」,然而在社團活動中,這些曾有的精神與信念已幾乎蕩然無存。

漸漸的,更新一代的幹部們開始出現身分認同的危機,最基本的「我們社團的核心或特色是什麼?」似乎都回答不出來。號稱是成果展的活動,卻清一色都是熱舞、歌唱表演,然而表演的實力與品質,跟有專業老師授課與課程持續訓練的熱舞、熱音社相比,落差一望便知。而原本該保有的像是手語教學、服務教育,或是團康企畫等技巧, 隨著一屆屆學長姐們將重心放在歌舞表演上,能夠傳承這些技能的人才與資源也慢慢流失。

失去原有的社團價值,與其他社團相比又缺乏特色和賣點,就這樣,在追求掌聲與保留傳統的衝突中,這些大社漸漸成為學藝不精,什麼都做卻什麼都做不好的四不像。

從找「接班人」,變找「替死鬼」

筆者從幾次的會議可以觀察出,新一代的幹部們,雖然身處於社會風氣開放以及資源取得相對容易的世代,但仍有高比例的幹部們,是非常抗拒變化跟創新的。

有位康輔社的大學長,曾經多次在多校合辦的活動中,提出團康遊戲創新或是改良的玩法,但連著幾年,學長提出的玩法幾乎沒有被採納,並不是說新幹部們要無條件接納學長姐的提議,而是在開會過程中能多次聽到,幹部們對這些新玩法的「質疑」,在一陣糾錯之後,又轉頭擁抱那些他們熟悉的遊戲項目。

有趣的是,筆者曾經好奇詢問幹部是否喜歡他們自己安排的這些遊戲流程,得到的答案是「還好」、「普通」,去翻閱歷屆活動的企畫書,也會發現活動性質、遊戲的種類項目大同小異。

曾經聽到學長開玩笑地說:「每次都是一樣的活動,換一群人辦而已。」可見社員們在接受成為幹部的訓練時,就欠缺類似創意思考的相關培訓,或是學長姐會將固有的價值觀跟想法加諸於學弟妹身上,以至於新幹部們在活動流程上缺乏求新求變,或是突破框架的精神與動力,逐漸演化成無法保有傳統,也難以創新的新興世代。

舉辦完一個又一個的活動後,幹部們會慢慢陷入對社團與幹部身分的自我懷疑,留得越久,越有種「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迷惘與困惑,加上一成不變的活動形式,也將幹部的熱情與動力磨光耗盡,社團活動不再是課後放鬆的休閒時光,或是與夥伴揮灑汗水及淚水的熱血篇章,而是變成期中考或期末報告般的例行公事;而新社員們也能隱約察覺出學長姐對於社團的無力感跟不確定感,也因此對社團難以產生情感上的連結或是認同,甚至會開始質疑幹部的專業度與能力值。

於是乎,選擇留下來的人越來越少。

危機之後,還有轉機嗎?

回歸現實面,也是許多社團學長姐與指導老師關心的,社團未來的走向跟經營方式。這一兩年已經有人選擇將社團解散退場,不外乎是認為社團已經走到了終點,再無力可回天。筆者則認為,社團的學長姐與指導老師,要先正視社團經營的長期問題,再來尋找跟探討各種可能。

的確,現實面要做出變化跟突破,是需要時間及努力的,尤其像是康輔、童軍或是春暉這種康樂型社團,部份活動如迎新、寒訓等,多數會需要與他社共同舉辦,只憑一己之力也難以完成。

令人慶幸的是,筆者從這幾年的活動發現,有部份社團正努力「起死回生」,嘗試將原有的社團技能及價值找回,或是嘗試從未有過的創新模式,並與表演或遊戲等流程結合,諸如結合APP的闖關遊戲、模糊觀眾與表演者界線的表演形式等等,已經開始有幹部努力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未來並不可知,多數社團仍努力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中覓得一線生機,筆者希望藉此文章點出一些社團已經存在已久的潛在問題,期待尚有抱負與規劃的指導老師與學長姐們,可以共同努力,無須停留原地感嘆時代無情,而是起身號召——嘗試研究社團轉型或是創新的可能,以及視情況拋棄、妥協一些舊有的觀念或傳統,亦或是從社團內部的改革開始,開始規劃重點的技能傳承、激發學員的創意思維,甚至更長遠的社團品牌打造,建立一個有特色又有一技之能的社團,以此培養社員對社團的認同感與忠誠度。

期望未來,我們引以為傲,承載許多珍貴回憶的社團,在未來能依然屹立不搖,繼續創造更多美好回憶。

延伸閱讀
超越藍綠建制派的政治風潮,柯文哲「第三條道路」的終點會將是總統府?
台灣的經濟到底好不好?別再憑「感覺」,四個常見經濟指標與世界各國做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