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未來實驗室 黃翊舞上國際

工商時報【邱莉玲╱台北報導】 憑科技藝術表演登上國際舞台,台灣有絕佳難得的機會!新生代編舞家、舞蹈家黃翊的代表作「黃翊與庫卡」,演繹人類與機器人共舞,已在全球12國演出54場,9月將再戰東歐舞台;接下來,應用影像技術呈現人與影對話的「地平面以下」、以9米旋轉舞台搭配懸吊系統構成大型唱盤演繹迴旋人生的「長路」等新作,明、後年分別在荷蘭、台灣首演,隨即進行全球巡演。 黃翊表示,劇場是孕育、發現新事物之處,科技對藝術發展新的可能性影響愈來愈大,台灣是高科技、技術與材料產業重鎮,若能結合表演藝術者,發展數位藝術,會是攜手打國際盃的難得機會。黃翊工作室+的創作便得到科技業相挺,包括ATOM、EPSON、KUKA等廠商提供訂製、校準協助。 舞蹈結合科技 黃翊也在八里山上租了間80坪大的鐵皮屋,投資逾400萬元,打造一間未來實驗室,不同於傳統的排練場,這個實驗室有專業投影機、工作站等級電腦、OLED螢幕、高規格音響設備,以及可以彈性拼裝的地板等,可以依照主題改變,接納不同的領域、元素,裝置可長時間留置、發展,讓一些新事物在這樣特殊空間條件下萌芽、累積,「黃翊與庫卡」便是在此創造出來,發展中的作品還有「地平面以下」、「物」、「長路」等。 黃翊認為,表演藝術不應停留在美學,也要在意科學、實驗、創新,探索藝術發展的更多可能性。尤其舞蹈工作者生涯短暫,身體有一個保存期限,頂多跳到40、50歲就很厲害,所以他努力拚,希望比別人快,可以邀志同道合的人跳想跳的舞,2014年他邀舞者胡鑑、林柔雯合作,創辦黃翊工作室+,以開放概念,希望接納更多藝術家、表藝團體共創,也是繼雲門舞集之後,台灣唯一全職職業舞團,現有4人。 1983年次的黃翊,善於結合舞蹈與科技,勇於挑戰環境與技術,曾被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形容為「可怕的小孩」,2011年獲美國舞蹈雜誌《25 to Watch》選為最受矚目舞蹈家之一、2013年受邀奧地利林茲科技藝術節頒獎典禮演出、2017年TED年度大會開幕演出,日前「長路」入選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共製首部計畫。 科技在黃翊成長過程佔重要角色,所以他的作品都有科技相伴,希望創作出符合這個世代的作品。黃翊說,小時家境不好,但父母看他喜歡玩電腦,仍籌錢買了一台電腦給他,他透過上網自學程式和網頁設計,接案賺錢,不僅幫忙改善家中經濟,也為自己賺學費和添購設備,電腦成了他重要的朋友,他也渴望像小叮噹一樣的機器人作伴,逐漸建立起他與科技之間的情感。 說故事才能感動人心 這個慾望後來投射在「黃翊與庫卡」的創作中,黃翊為一個工業機器人編寫電腦程式,和他在舞台上精準共舞。為此,黃翊將自己的舞蹈投射在庫卡身上,每1分鐘的舞作平均花他10個小時編寫電腦程式,早年家庭經濟狀況,也讓他對精準、規劃等高度掌控環境的能力有著堅持。 黃翊將自學變成一種習慣,自己學程式、商管、影像拍攝,持續跨不同媒材實作、創造經驗,他不只是編舞家,也是數位表演藝術創作者,在編舞時,除了身體以外,也會融合其他元素,未來他還要嘗試影像創作,2012年起已著手自拍黃翊工作室紀錄片。 黃翊指出,漂亮的肢體動作無法感動人,他常幻想身體會發出一些聲音及數據,甚至可以影響、變化環境,創作了「物」,用聲音做實驗;他也在意說故事的文本,希望透過科技工具,思考對大眾有價值、人際關係的議題,他在一回國際巡演中聽到一位瑞士技術總監領養敘利亞難民的故事,深感戰爭造成死亡人數最多,便在創作「地平面以下」時加入對戰爭影響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