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森林搬到中和四號公園 與林試所來一堂「都市裡的森林實驗課」

森林提供了人類許多好處,如果把森林搬到都市,讓更多人受惠呢?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就把森林經驗,複製到新北中和的八二三紀念公園,從經營地被植栽到喬木,層層疊疊綠意盎然,賞心悅目。這些經驗完整記錄成書,將都市林的理念以及實務經驗分享給社會大眾,都市公園也能演變為都市森林。

效法台北植物園 改造四號公園成森林

「森林的結構是從地被到天際,相互交疊的複層結構,我們以樹冠層、中喬木層、灌木層和地被植物來概括這些概念,效法自然。」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葛兆年表示。2020年,林試所啟動「韌性都市綠資源管理與實踐」計畫,簡單來說就是在都市營造森林環境。計畫一開始就選定林試所轄管的台北植物園為複層林對照組。

另一方面,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八二三紀念公園,民眾慣稱「四號公園」,面積11公頃,鄰接永和區永貞路,是雙和地區最大的公園,有「雙和之肺」美譽。不過,人為設施的擴增是否影響都市之肺的健康,頗受關注。計畫團隊看中此處與台北植物園幾項條件相近,例如:面積、皆被人群、大樓包圍,形成孤離度高的生態島嶼、受關注度高等,入選為實驗組。

以豆梨樹匹配金門意象 小苗成樹靠撫育

初秋上午九點多,運動、健走的民眾充滿四號公園各處;薩克斯風、土風舞音樂和數步伐的聲音響亮,四號公園的人們,十分忙碌、相當熱鬧。

計畫團隊在「樂山區」設置幾個試驗區,放眼所及的台灣海桐、相思樹、森氏紅淡比、青剛櫟、山柿和豆梨等,幾年前不到1公尺的小苗,已成大樹,尤其幾棵台灣海桐、豆梨更是顯目;四號公園早期種植的台灣楝樹,也加入陣容,期待彼此串連逐漸成林。明年春天,這些樹都可能開花,構成美麗的花海。

計畫執行者馬復京原是林試所育林組副研究員,4年來包辦林木成長大小事;林試所與在地的新中和社區大學合作,成立「韌性都市林志工隊」,也由他陪伴,教導志工撫育林木、監測都市林的工作。今年7月甫從林試所退休,持續執行計畫。

每年3、4月開花的豆梨,滿樹花開構成美景,又勾起金門民眾思鄉的情懷。它與烏臼是金門常見的植物,身為八二三紀念公園,當然少不了金門特色植物。馬復京特地收集金門、馬祖以及台中三地種原種植。目前來自馬祖的豆梨長得最好。「台灣本島原生豆梨樹分布在台中以北,過去田邊、山坡地都看得到,因工業開發而少見了。」馬復京表示,豆梨主要用作梨子嫁接覘木,也適合景觀。

喬木、灌木、地被植物 示範區看得到

過去民眾種樹都喜歡大樹,其實灌木層的經營也很重要。高度不超過2公尺的台灣天仙果,就是適合的灌木選項,種植三年已能結實、提供鳥類食源;幾種適合平地的原生杜鵑:金毛、烏來,也是美麗選項。至於地被植物,計畫團隊則引入觀音座蓮等蕨類,彌補四號公園蕨類不足。一旁的蛇莓、胡頹子正等著結出好吃的果實,不知道人與鳥,誰先嚐鮮?越橘葉蔓榕更創造效果絕佳的綠地。

寶島玉葉金花、山素英、山菅蘭、華八仙、台灣金絲桃等原生植物,散落於各個示範區中,待花季時創造視覺饗宴,吸引更多訪花昆蟲前來。

眾多的植物中,不乏外來種花草,花朵美麗爭豔深為民眾喜愛。計畫團隊將既有的外來種植物,視為對照組,持尊重、容忍態度,任其自然演替。除非造成入侵的事實,例如銀合歡、小花蔓澤蘭等,才會依法強制移除。

公園管理靠自律? 折枝條、私人種植有「法」可管卻無「罰」執行

雖有志工協力,不過還是有一些難以避免的現象,例如,遭折斷的樹枝松鼠環剝樹皮──唯有樹皮有黏液的榕樹逃過松鼠之吻。示範區圍起塑膠繩,就是防範樹枝上的刺扎到居民導致受傷,或因此被民眾折斷。

折斷的枝條,馬復京以膠帶或就地取材固定接回。「植物有韌性,我們希望能給機會修復。」他一邊解釋,一邊示範接枝。之前接回的枝條,有部分已長出新芽,待完全恢復,枝條不再下垂,即可拆開固定支架。這些傷害都是人為的嗎?「這個高度,應與動物無關。」馬復京表示。採訪過程中,就目睹民眾折枝條,用意不明。

另外,也有民眾私自在此種植植物,而且不允許管理行為介入。依據《新北市公園管理辦法》第11條,公園內不得有下列行為:擅自種植果、菜或花木等(第5點);毀損花卉、草皮或公園之其他設施;擅自挖掘土、石、草皮、傾倒餘土或破壞景觀等(第7點)。然而儘管有訂定辦法,卻沒有相關罰則,公園管理仍只能仰賴民眾自律。

培養城市裡的綠資源 韌性都市林居民受益

「森林除了表面上看到的層次,還有地底下的結構。當地上植物多,代表根系往下延伸,就會化育、分化土層結構,使養分往下流動。」馬復京說明,反之,若是單純的林相或只有一層樹,底下寸草不生,或因踐踏使得土地夯實,就會造成排水不良、養分循環變差,森林層次增加,土壤封存二氧化碳的效果也更好。

當植物多樣性多了、形成棲地效果,有了食物來源,動物相也隨之豐富。「這都是複層林帶來的效應。」

只是,當民眾投訴「葉子沒掃乾淨」、公務員「瀆職」,便形成公園管理的困境。這項計畫起初也遭遇土風舞阿姨們堅持要「乾淨」,跳土風舞場不能有枯枝落葉。

「對森林經營而言,枯枝落葉都是養分循環的重要資源;拿掉它們,等於把養分清走。」馬復京說。當有機質缺少,孔隙減少,排水性變差,土壤越來越密實。計畫團隊即從土壤試驗得知,不移除枯枝落葉的土地,碳與氮的含量都比外部高;下雨時,雨水下滲的速度也比較快。「也就是缺少了枯枝落葉,吸納雨水的能力降低了,韌性也變差了。」馬復京說。

都市林原來是五色鳥福音 等待綠繡眼

至於這項計畫的成敗評估準則,就是「生物多樣性」。葛兆年解釋,「生態系在面臨外界的干擾與衝擊時,需自我調整恢復平衡狀態;而生物多樣性越豐富,生態系統越不容易崩解,承受外在干擾的韌性也更強,重新平衡的能力也越好。」例如,颱風來吹倒一片單一種人工林,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淹水;如果是一片有眾多種植物的森林,抗風性不同,有些吹不倒,這片森林仍然能保持住一些水土。

那麼四號公園常見的動物有哪些?除了松鼠,最多的鳥類就是鴿子。葛兆年指出,一樣有人餵食,台北植物園野鴿的數量沒有四號公園多。關鍵在於環境差異。野鴿喜歡裸露的地面;台北植物園已然成熟的複層林,相較之下,野鴿更喜歡硬鋪面、空隙地多的四號公園。

「減少野鴿這類外來種最好的方式,不是不斷捕抓,而是改變環境。」葛兆年說,不喜歡的環境,牠們自然會離開。他接著說,30多年前台灣城市常見的鳥類是麻雀、綠繡眼和白頭翁,都是原生鳥類,有「城市三劍客」之稱,現在已逐漸被外來種的八哥及椋鳥取代。當環境營造好,這些都市常見的原生鳥種將變得可見。

這些經驗都寫入《都市裡的森林實驗課──韌性都市林實作全紀錄》一書。書中說明了計畫緣由,原來與五色鳥有關。

計畫主持人葛兆年從長年的都市綠地與陽明山國家公園五色鳥育雛行為監測中發現,都市五色鳥夭折的比例遠高於國家公園。他推測與都市植物、林木過於單調,無法誘使昆蟲造訪,造成五色鳥無法餵食幼鳥營養好的動物性蛋白質,導致早夭。

「我們大眾也許能想想如何複製森林的經驗到都市,藉由生態系茁壯,帶給民眾更多福祉。」葛兆年說。這項計畫歡迎各地公園管理者共襄盛舉,改寫公園定義,創造更多都市林。

「韌性都市綠資源管理與實踐」是前農業委員會(現為農業部)的科技計畫,2020年7月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和新北市中和區公所、教育部國立台灣圖書館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在中和四號公園進行韌性都市林的試驗研究。內容包括:土壤、樹種選擇、環境監測、複層林經營試驗、動物及植物調查,還有培訓社區居民參與公部門對四號公園韌性都市林的養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