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虛擬貨幣最後竟以自殺收場…礦機上就算有姓名、編號也沒用,想靠挖礦致富必懂的六大陷阱

媒體報導一名30歲的年輕女性,因投資虛擬貨幣遇到詐騙,不但花光所有辛苦積蓄,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令人不勝唏噓,也有投資人反應,在礦機上明明有看到自己的姓名與編號,但最終仍落得一場空,究竟在投資虛擬貨幣時,有哪些一定要避開的地雷呢?

投資虛擬貨幣有許多方法,像是直接買賣虛擬貨幣、參與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又稱為首次貨幣發行),或是購入礦機(電腦)投入挖礦,由於虛擬貨幣與區塊鏈技術艱澀難懂且市場仍在發展中,許多投資人在對此商品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容易踩雷。

台灣第一家提供合法服務的加密貨幣公司幣託科技(BitoEX)分析,投資虛擬貨幣有幾種常見的詐騙型態,「就算你眼睛有看到一台電腦在運作、風扇在轉,但你真的能分辨這台所謂的『礦機』真的是在挖礦嗎?它挖的又是什麼?」

更甚者,還有礦機買家分享自己買了20台礦機挖了一星期後,突然全部無法挖礦的情況,他把礦機拆開一看才發現,裏面裝的竟是磚頭、風扇還有電熱絲,這些讓買家以爲礦機正在運作的障眼法,在遠端礦機下線後才暴露出來。

只看到機器,投資人難以辨別到底礦機是否真的在挖礦,又自己是否真擁有礦機的產權。(圖片來源:比特空間提供)

想靠挖礦致富要如何避免被騙?投資人至少要弄懂以下六種常見的陷阱,包括:保證高獲利、礦機產權不明、挖非主流虛擬貨幣、以拉人頭的方式計算利潤、虛擬貨幣價格波動造成的風險,以及礦機託管的風險。

第一、保證高獲利

首先,投資虛擬貨幣最容易辨別的陷阱,就跟一般投資商品一樣—保證高獲利。「虛擬貨幣的價格有漲有跌,如果有人跟你說投資挖礦能保證有多少高獲利,那一定是假的。」比特空間的創辦人Melvin這樣分析。此外,就跟人會生病一樣,機器也可能有斷線、設備出問題,或是電力供應不穩等情況,也讓「保證獲利」變得更不可能。

礦機託管場。(圖片來源:比特空間提供)

第二、礦機產權不明

「真正在挖礦的大有人在,詐騙與正統挖礦的決定性關鍵在於是否有『產權』。」Melvin分享,許多詐騙集團會跟投資人說,礦機設在新疆、冰島或俄羅斯等地,投資人付了錢但收錢的人根本沒有買礦機,或雖然有礦機但其實根本已經登記在別人名下,最後透過找更多人加入,用前金補後金的方式來養套殺,設下龐氏騙局。

第三、挖的是主流虛擬貨幣?

就算礦機真的有在挖礦、產權也確定是你的,投資人下一步就要確認礦機到底在挖的是什麼虛擬貨幣。幣託建議,一定要挖像是比特幣或以太幣這樣的主流幣,「要挖相對有普世價值、能脫手換現鈔的幣別才是重點。」若挖出來的幣沒有流通性,那跟桌遊大富翁的紙鈔就沒兩樣了。

第四、挖礦也要拉人頭?

「還有一種要特別小心的就是明明收益來源應該是挖礦,但他卻要你去拉人頭、包成方案,找人頭再算利潤給你,說要拉人才能賺到額外收益。」Melvin這樣提醒大家。

幣託也分析,在這種詐騙模式下,通常會透過類似老鼠會的手法包裝,要求投資人去拉下線,並且保證獲利,透過養套殺模式圈進更多老鼠,一開始還有固定返還利息,但實際上支付的利息都是受害人最初的繳款,等到量體養大時,就捲款而逃。

第五、雲端挖礦投資不當恐虧損

接下來的兩點,要說是詐騙陷阱,更像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投資風險」

礦機託管場。(圖片來源:比特空間提供)

目前有一種不用買礦機的投資模式,就是直接買算力合約。投資者透過雲算力平台購買雲算力合約、租賃算力挖礦,在一定期限內獲取挖礦收益。

在這種模式下,Melvin提醒大家:「儘管此商業模式有正統公司在做,但因為挖礦有電費成本、維持運營的成本,當挖礦收益低於電費時,合約就會終止,可能出現虧損。

第六、託管風險

最後,則是礦機的託管風險,由於挖礦最大的成本來自電費,一般人如果在家裡用家用電力挖礦,成本可能比在託管場高出約一倍,因此將昂貴的機器放在託管場就成了許多投資人的選擇。

但Melvin分享,過去曾經發生過託管場用低於市價的標準收費吸引用戶,等經營到一定規模時,就將機器全部捲走的情況。「還有一種是用戶明明有付電費,但託管場卻用偷電的方式營運,被台電抓到後設備全被扣押,但託管場經營者卻拍拍屁股走人,讓用戶明明有乖乖繳錢,卻被要求補繳電費與罰款後才能拿回機器,嚴重的可能要賠到幾百萬。」

投資虛擬貨幣避免踩雷 專家教你這樣做

要避免踩到以上的地雷,Melvin建議首先要先確定礦機的產權,購入礦機後應上原廠網站登錄與註冊設備,「如果你是今年買機器,但設備去年就被登錄過了,這種就是產權已經被別人拿走的情況。」

此外,如果是將礦機託管給別人的投資人,一定要有正式合約,詳細載明產權歸投資人,託管方只負責組裝、託管,合約上也應該將收益分配方式寫清楚

幣託提醒投資人,會上當受騙多是因為貪心,所以建議不要因高報酬而失去理智,應花時間搞懂投資標的,建議不懂的東西別碰,或是在出手前應該多方求證、了解投資標的利潤來源。


更多今周刊文章
為何這46年老牌電子廠 股價衝上近十年高點 上半年大賺83億元? 故事要從2016年說起
中鋼、台泥...為什麼你不該一跌就買?破解「高殖利率」定存股的謬論:一定要存股,我只考慮這2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