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寫中時? 張鐵志選擇留守戰鬥
新頭殼newtalk 2012.02.13 林靖堂/台北報導
日前,《中國時報》曾以孔傑榮與張鐵志專欄,表達《中時》開放言論的立場,為蔡衍明言論風波止血。身為旺中媒體集團旗下《中時》與《旺報》專欄作家的張鐵志,今(13)日在臉書發表聲明,表達選擇留守戰鬥,並對《中時》提出尊重多元意見聲音的呼籲。
張鐵志針對「拒絕中時」行動表示,他能認同此行動的理念,亦不同意蔡衍明對於中國人權和民主的看法。但作為寫手,他選擇做不同的決定。張鐵志指出,寫作對他而言,是一種志業、戰場,他希望「用文字去批判權力結構、去分析中國或國際議題,去讓更多社運/獨立文化議題有發聲可能」。對張鐵志來說,「寫作是一種文化抵抗,用以對抗主流的意識型態與政經結構」。
他說,選擇留守或離開戰場,端視能否有表達的自由。在中時的論壇空間中,的確有機會發表不同於報社立場的言論。目前為止,由於仍可在此空間堅持批判與寫作,因此張鐵志選擇留下來繼續戰鬥,直到有一日寫作自由受限縮為止。
然而,對於《中時》近日將孔傑榮與其寫作的內容作為標榜,他表示必須對外表達其立場。張鐵志說,專欄文章並不代表報社立場,若《中時》確實願意關注中國人權,不該僅有少數作者的聲音,更應充分展現。他期望,蔡衍明不但要支持平反六四,更應關注中國的人權與民主。
張鐵志呼籲:《中時》或其他台灣媒體,應秉持媒體的核心精神,對有權力者說真話,而不受任何掌權者壓力所影響;再者,《中時》的論壇是台灣公共領域的重要平台,報社應捍衛與強化言論的多元,讓更多與報社立場相異的聲音出現;第三,報老闆應更尊重報社編輯部的自主性,要求指揮編輯台為己說項,而編輯部也應堅持新聞自主,堅持公共利益,而非資方利益;最後,《中時》被詬病的問題,包括報社的言論空間,非《中時》獨有,而是普遍存在台灣媒體中,應共同正視。
張鐵志沉重指出,事實上,台灣社會的主要共識之一即台灣媒體黨派化和八卦化的嚴重侵蝕,這使得台灣的公共領域近幾崩潰。「拒寫運動」僅是提醒,重建媒體的公信力,讓媒體再回到公共領域本質,是媒體業主、新聞工作者、社會運動者,以及相關寫手,須共同努力的。
張鐵志今日於其臉書發表聲明,對近日蔡衍明《華郵》風波與因此風波衍生的「拒絕中時」行動作出回應,表達他對「拒絕中時」行動的立場,以及對《中國時報》及蔡衍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