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年度安全報告稱中國帶來這些威脅 解放軍現代化為具備犯台能力

挪威情報署先前發布年度安全挑戰評估報告,提到中國和俄羅斯都想改變國際秩序,而中國對挪威雖無軍事威脅,卻想把勢力拓展至北極地區,其經濟力量與非正式貿易制裁則最具影響力的工具,並稱中國解放軍要在2027年成立百年達成現代化里程碑,不只是為了降地美國在其周圍行動,還能進犯台灣。

挪威情報署(NIS)隸屬於國防部,與與警安署(PST)、國安署(NSM)每年第一季會發布威脅及風險評估報告,3份報告均已於2月12日發布。NIS署長史騰索尼斯(Nils Andreas Stensønes)直言,中國和俄羅斯有共同野心,建立不以自由價值為主的國際秩序。

「俄羅斯和中國有修正主義業務,他們尋求重塑國際秩序,以保護其利益」,談論安全局勢改變的報告第一章寫道,「這2國有共同信念,即美國正在圍堵其野心」。報告表示,中國對挪威無軍事威脅,但有意在北極地區拓展政治、經濟和軍事勢力,雖在此區尚無任何軍事任務,發展執行任務的能力則是長期目標。

NIS報告稱,中國有意投資挪威海運航道的基礎建設,因其想降低對其他交通要道的依賴,以提升原物料運輸,且北極地區對中國民用、軍用太空計畫具有重要效用。中國和俄羅斯2017年宣布合作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隔年中國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自稱為「近北極國家」(near-Arctic state)。

NIS報告直言,中國情報人員遍布歐洲,且與中國企業有密切關聯,「北京當局有機構資源和法律架構利用中國公司及個人來達成政府目的。所有中國公司和個人都被要求依法協助中國情報和安全人員」。PST報告說,長期來看,中國會對挪威帶來巨大情報威脅,且此威脅會在未來數年攀升。

<cite>中國近年積極參與北極事務,野心勃勃地想拓展這條冰上絲路,開發北極航道。(資料照,美聯社)</cite>
中國近年積極參與北極事務,野心勃勃地想拓展這條冰上絲路,開發北極航道。(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對挪威的情報威脅攀升

PST報告提到,研究、商業合作及政治關係讓挪威成為中國可取得情報與拓展影響力的對象,而從中央到地方、外交到人權領域在未來數年預計會遭受直接和間接影響。報告稱,中國情報人員遊走在灰色地帶,招募挪威公民以得到獲取機敏資訊的管道,這些人通常是研究、工作、親友與中國有關係。

PST報告表示,中國情報人員會繼續打壓批評中國政府及其人權狀況的挪威人士,不只為了弱化反對中國共產黨的聲音,還要影響挪威的對中國政策,包括出錢招待挪威人士訪中,而不少挪威地方政府和中國簽署友好協定。另外,中國藉由合作、收購、投資等方式從挪威得到資訊,以發展其軍事專業能力。

PST報告強調,中國未區分私人單位、國家和政黨,中國政府涉入商業技術公司,以進行軍事現代化,意味所有中國公司的技術與知識,都必須適用於解放軍,並稱中國是挪威最大的技術、科學研究合作夥伴,使得不論在自願或施壓下,有很大空間把挪威技術轉移至中國軍事計畫,這影響挪威的備戰能力。

NSM報告提到,挪威的綠能轉型所需的礦物及零件,大量仰賴來自中國,而中國掌握全球約6成的稀土採礦,這些稀土礦物用於產製可再生能源、健康技術、防衛材料的零件。報告直言,「挪威對中國的依賴是會被中國政府剝削的弱點」,並稱若中國停止供應這些重要物件,會影響挪威商業與國安利益。

NSM報告警告,若標案看重價格勝過安全,就會製造被剝削的弱點。報告說,中國政府補貼其企業,以贏得在西方國家的招標,可負擔的中國技術自然成為部分公司的選擇,這就為藏有後門竊取情資的技術開啟大門,而連結網路的技術面對這類剝削又特別脆弱。

<cite>2021年4月6日,格陵蘭選舉結果牽動中國的稀土利益,圖為支持採礦的前進黨布條(AP)</cite>
2021年4月6日,格陵蘭選舉結果牽動中國的稀土利益,圖為支持採礦的前進黨布條(AP)

軍事現代化以有犯台能力

根據NIS報告,俄羅斯因制裁而難以獲取進入西方國家價值鏈(value chain)與關鍵基礎設施的管道,中國成為唯一有能力執行此策略者。為了避免西方國家加速建立替代價值鏈,中國會調整對西方制裁的反應,同時尋求影響歐洲國家,以保有管道及維持經濟合作。

NIS報告指出,中國利用軍民融合(military-civil fusion)模式來強化軍事能力,且因軍用和民用之間的區分模糊,能降低西方限制技術出口至中國的影響。報告還說,經濟力量和非正式貿易制裁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工具,被用來施壓政府、企業和人民,以符合其利益的方式作業。

NIS報告亦稱,中國在網路的影響力漸增,在西方社群媒體的活動更加精密。此外,中國也採取所謂「拉攏菁英」(elite co-opting)的策略,因為地方代理人比中共自身代表更有信譽。NIS報告分別為俄羅斯和中國編列專章,直言2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是基於雙方均把美國視為其野心的威脅。

NIS報告提到,對中共而言,安全比經濟成長更重要,中國自認為被敵人環繞,且是美國圍堵政策的目標,而解放軍要在2027年慶祝成立百年前完成軍事現代化,這不只是要減少美國及其盟友在鄰近中國的地區自由行動,還為了具備進犯台灣的能力。

「中國仍偏好和平統一,但也尋求準備用武力合併台灣,並防止或拖延任何對該島(台灣)的軍事協助」,NIS報告寫道,中國在鄰近台灣區域的軍事行動在2023年大增,預期中國會持續強迫台灣統一,包括外交上孤立台灣、公開或隱匿的影響活動,以及高層級軍事行動,後者增加意外發生和加劇的風險。

<cite>2023年4月9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畫面顯示,解放軍士兵正在裝載飛彈。(美聯社)</cite>
2023年4月9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畫面顯示,解放軍士兵正在裝載飛彈。(美聯社)

解放軍提升太空、核武能力

NIS報告說,為了在台灣議題上準備與西方對抗,中國啟動軍事現代化,且目標是2027年達成,2035年追平西方軍事技術主導地位,2049年在部分領域超越美國。太空、網路、極地、水下、生物和認知領域都是解放軍提出且定義的新戰爭領域。

NIS報告表示,中國把太空視為未來衝突的決定因素,正在發射大量衛星,和美國競爭太平強權地位,而中國所有的太空資源都能為軍事所用。報告還說,依據中國的思維,大數據和人工智慧(AI)應被開發,以達到資訊優勢,進而取得軍事優勢,而此發展顯示需要軍民密切結合。

NIS報告稱,與美國敵對意味和歐洲國家維持良好關係對中國很重要,中國會確保歐盟對中政策不會變得太批評中國,並讓潛在制裁的影響盡可能變小,中國會繼續重視歐洲的戰略自主,並強調美國和歐洲的利益分歧。報告提到,除非敵方已損害或意圖損害中國戰略利益,其會避免發動任何攻擊行動。

另外,中國設定2040年建立強大且可靠的核三位一體能力,與美國和俄羅斯的能力及核彈量相當,而中國核彈存量正快速成長,增加最多的是陸基洲際飛彈,並建造數百個新的發射井。中國的海基和空基核彈量有限,但新潛艦與戰略轟炸機正在研發中,且鈾和鈽工廠都在擴建,供應民用電力和生產武器。

NIS報告直言,中國的核武計畫顯示,其已放棄最低限度威懾原則,即保有小規模、安全的核報復能力,可有效威脅對敵方造成不可接受的傷害。此外,該計畫也質疑不優先使用核武原則,而在解放軍教條中,太空能力被強調為關鍵嚇阻機制,因可用於低於戰爭門檻的隱匿行為。

至於中國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NIS報告指出,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而遭受制裁,使其更依賴中國,這樣不平衡的夥伴關係會繼續倒向有利於中國。報告認為,雙方軍事合作也有限,且要增加聯合軍演,在對抗美國上會相互支持被視為優先條件,巡邏也不太可能超出白令海以南範圍。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