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近8000億農漁民血汗錢 堅持不走鋼索、尊重專業 農業金庫吳明敏的金融改革路

2017年底接任農業金庫董事長的吳明敏,即將任滿5年,交出金融改革亮麗成績單。(攝影/葉佳華)

臺北市館前路上,有不少金融機構林立,民眾步行經過或許可以發現,有一處大片玻璃櫥窗展示著各式由農漁會和青年農民提供,具有生產履歷、有機等安全驗證標示的農漁產品,走近一看,原來這是農業金庫臺北總行的營業據點。 

農業金庫自2005年開業以來,至今已走過17個年頭,一般民眾可能不太熟知,甚至可能也從未踏入農業金庫的營業據點,但這裡可是全臺灣311家農漁會信用部的上層機構,掌管農漁會將近8,000億元的資金,肩負著輔導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穩定農業金融、協助農漁村經濟發展的政策任務。

談到農業金庫,自然會聯想到吳明敏這號人物。吳明敏自從2017年底接任董事長以來,即將任滿5年,出身學界、又曾跨足政壇的他,近日接受《信傳媒》專訪,暢談近5年來農業金庫一步步的成長與變化。

自從到任以來,吳明敏每逢週末休息時間,若有農漁會活動,他都儘量抽空參加,足跡幾近踏遍所有農漁會,他自豪地說:「農漁會總幹事基本上我大多能叫得出名字!至少認得是〇〇農漁會總幹事」,不難看出他親力親為的為人處事態度。

勤跑地方農漁會與農漁民搏感情,吳明敏一輩子離不開「農業」

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吳明敏有不少職稱,比方說,農業經濟博士、中興大學教授、台灣智庫農業論壇召集人、台灣農業產學聯盟理事長、第6屆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專家團體組農業代表)、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農業小組召集人、農科院董事長,一直到現在的農業金庫董事長,他的人生歷練從學者、立委再到金融產業,橫跨學政產界的共通點都是跟「農業」有關。

出生於高雄縣彌陀鄉光和村(舊稱下寮ㄚ)的吳明敏,故鄉家裡的後院可以遠眺海邊防風林,大學聯考考上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系,那個年代是彌陀鄉少數能讀大學的青年,農業經濟系並非他的第一志願,卻沒想到誤打誤撞,一路攻讀成為農業經濟博士。

吳明敏通過高等考試,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入學考試榜首,第一名畢業,並取得國科會公費留學,順利完成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博士學位、傑出博士論文獎得主。

吳明敏回憶,1986年1月他從美國回臺沒多久,1988年爆發「520」農民運動,因心繫農漁民權益受到傷害等議題,從那之後,便開始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經常下鄉認識農民、參與農民組織活動,直接了解農漁村和農漁民需求,幫忙解決問題。「我當年離開立法院的時候,聯絡通訊錄有好幾萬人的電話,其中8、9成都是『農業人』。」

放款增加卻能持續壓低逾放比,近5年沒有誤踩大地雷

攤開吳明敏上任農業金庫後,近5年來的各項營運指標表現,其中,資產總額從7,751億元一路攀升,至今已經突破兆元大關;放款總額也從2,186億元增加到3,714億元;儘管放款增加,但逾放比率卻從0.52%逐年下降,至今已經來到0.09%;備抵呆帳覆蓋率則是由338.78%一路提升到1,804.14%,優於絕大部份金融同業表現。吳明敏說:「能做到這樣,真的非常幸運!」

農業金庫被賦予改善農漁會信用部經營體質、穩定農業金融的任務。在農業金庫剛開業的第一年,全臺農漁會信用部平均逾放比率高達13.48%,吳明敏上任後,農漁會信用部的逾放比率從2017年的0.45%,降到今年9月底的0.28%;備抵呆帳覆蓋率至今也衝到1,145.74%。

吳明敏強調,上任以來始終秉持「尊重專業」,公司面對每一個授信案都不會輕易放水,因此像是潤寅詐貸案、大型授信聯貸案,農業金庫皆未曾踩上地雷,「任何人請託都一樣,全部依照專業判斷。」

農業金庫近5年的稅前淨利穩定上升,尤其2021年稅前淨利更來到17.45億元,年增率達28%。不過,吳明敏說,獲利並不是農業金庫最重要的任務目標,更重要的是,協助改善農漁會信用部經營品質及配合政策促進農漁村經濟發展。

掌管農漁民血汗錢,311家農漁會信用部轉存款逼近8,000億元

農業金庫作為全臺311家農漁會信用部的上層機構,根據《農業金融法》規定,農漁會信用部的餘裕資金至少4分之3須轉存農業金庫。截至今年9月底,農業金庫總存款8,331億元當中,就有高達7,923億元來自於農漁會信用部轉存款,占95%。

農業金庫吸納了近8,000億元的農漁會信用部轉存款,由於農漁會轉存入農業金庫全部是定存,原本存款成本就高於一般商業銀行,今年又碰上升息,這也使得農業金庫面臨龐大的利息支付壓力,這還不包括輔導農漁會業務拓展的補貼款。

儘管農業金庫近年積極拓展放款業務,放款總額從2017年的2,186億元一路增加到今年9月底的3,714億元,但目前農業金庫僅有7個營業據點,擴展放款業務相當不容易。農業金庫為了去化超過4,000億元的可運用資金,除了依靠存放利差收入之外,也必須寄望財務操作、創造穩定收益。

不走鋼索、管控風險,今年「逆風」跟2008年雷曼不同

吳明敏強調,農業金庫以不走鋼索、管控風險、追求穩定獲利為優先,因此在超過4,000億元的可運用資金當中,財務布局操作最主要選擇美國、澳洲、中華民國等政府公債,以及體質健全的公司債,「這些不可能倒」。

只不過,一向是「買債大戶」農業金庫,今年也跟壽險業等金融同業遭遇到同樣的逆風。受到美國聯準會(Fed)等國家鷹式升息影響,農業金庫投資債券也面臨未實現評價損失增加,淨值下跌。其實,這些債券只要到期,評價損失將歸零,本金不會有虧損。

吳明敏坦言,今明兩年挑戰確實很大,董事會也通過將辦理45億元增資案,廣邀農漁會參與增資入股,但他強調,這次增資的理由跟2008年完全不同,2008年農業金庫因投資雷曼兄弟連動債而虧損百億元,使得當年必須增資;今年則是因為會計制度規定評價損失必須入帳,導致淨值減少,「這次並不是因為經營不好!」

農業金庫資本額僅254億元,存款8,331億元,其中農漁會轉存款7,923億元占95%(2022年9月),預計轉存款未來將會持續增加,為求長期永續經營,資本額有必要適度擴增或者採用「金融資產重分類」等措施,免得衍生資本適足率不足,導致風險性資產操作受到限制,以及發行的無到期非累積次順位債券需要遞延支付利息等重大影響。

吳明敏強調,農業金庫優先承作農業用途之放款,是法定責任,農業放款絕大部分是小額、逾放比率比一般放款還高,但這些非做不可,如今農業金庫還能維持穩定獲利、逐年壓低逾放比率,實在很不容易。

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認為,農業金庫掌管農漁民血汗錢,應該扮演稱職的資金管理者。(攝影/鄭國強)

農業放款績效優於日本,農漁會加速金融轉型

農業金融機構(農業金庫和農漁會信用部)對農業放款業務的拓展不遺餘力,特別是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含青壯年農民從農貸款)。根據統計,農業金融機構的農業放款餘額占農業金融機構總放款餘額的12.96%,同期間,比日本的5.21%還高(2022年3月)。吳明敏說:「我們的政府真的比日本政府更關心農民。」

吳明敏指出,蔡英文總統主政後,2016年5月23日即調降青年農民從農貸款利率,這幾年優渥的貸款條件不斷加碼,例如,目前祭出一般青農200萬元5年免息,百大青農500萬元5年免息,資本支出15年(寬緩期2年),週轉金5年(寬緩期2年),超過免息金額及期限利率1.04%。為了協助更多農民順利取得資金,農業金庫提供農業貸款諮詢專線,也持續舉辦貸款說明會。

從吳明敏上任以來,農業金融機構對青壯年農民從農貸款件數已從2017年的434件、金額6.04億元,一路成長,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選擇返鄉務農,貸款件數衝上6,917戶、金額達77.3億元,件數和金額雙雙攀上高峰,讓許多年輕人得以返鄉從農,在故鄉、在農漁村安身立命、成家立業。

除了業務面之外,數位資訊整合也是農業金融轉型的當務之急。吳明敏指出,過去全臺311家農漁會信用部的資訊系統,原本分屬5個共用中心、5家農會自設資訊室獨立作業,不僅存摺難以互通、跨行也無法提存,整合成單一核心系統,是國內外金融機構的大趨勢,不僅可以降低系統複雜度、減少作業風險、減少硬體購置、軟體授權、新種業務開發及系統維護等成本、降低使用費用,更可以提高資訊作業效率。

2019年農業金庫成立獨資的子公司「農金資訊公司」,負責311家農漁會的資訊共同利用整合作業,至今已完成176家農漁會整合,轉換比率57%,存放款業務量約占農漁會信用部70%,2019年即獲金融聯合徵信中心頒發金質獎的「特別貢獻獎」,相信完成農漁會資訊整合工程,指日可待。

金融業必備工具,農業金庫申設OBU刻不容緩

吳明敏認為,農業金庫申設「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被誤解為莫須有的「政府開發協助計劃」(ODA),至今主管機關仍不同意。農業金庫的業務必須連結國際市場,才能為公司創造更大績效,為了活化龐大的可運用資金,設立OBU絕對是必要的工具,刻不容緩。今年以來,國內外利差擴大,因為沒有OBU,農業金庫失去賺取利潤的機會。

吳明敏是少數年齡超過70歲還被委以重任的人,以一年一聘的方式在位,他說,上任近5年來,農業金庫不管是從經營績效、穩定農業金融、肩負政策任務等面向,均獲大家肯定。2021年曾榮獲國家品牌玉山獎「傑出企業類」和「傑出企業領導人」殊榮,農業金庫已是一個好的品牌。吳明敏說,未來將加強人才培育、業務項目擴增和更嚴謹的風險管控,扮演更為稱職的資金管理者角色。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ICF 2022全球智慧城市 新北市奪首獎
韓國瑜與「新北2018班」再聚首 盼協助衝過「首次連任撞牆期」
拜登政府大力投資半導體又一樁 美光計劃在紐約州投資1千億美元蓋4座晶圓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