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看流行音樂二十年(4):中國抖音歌成霸榜寵兒

READr 從臺灣本土音樂串流平台 KKBOX 近 20 年來華語每日播放量排行榜資料,一覽臺灣流行音樂的變化。

排行榜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中國的影響。文化部流行音樂文化內容產業報告曾揭露,2019 年臺灣音樂市場總發行曲目中有 66% 是中國籍歌手的歌,但此統計在之後幾年就消失了。若從 KKBOX 排行榜統計也可以看見,中國歌曲上榜次數愈來愈多。

資深 DJ、Street Voice 音樂頻道總監小樹(本名陳弘樹)表示,早年臺灣是華語音樂最重要的市場,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歌手都要先來臺灣發片,才去中國。2000 年後臺灣的優勢地位慢慢喪失,現在幾乎只為了符合報名金曲獎的資格,才有一定要在臺灣發片的誘因。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長期研究兩岸流行文化的黃俊銘提到,自 2001 年那英成為第一個獲得金曲獎的女歌手、到 2014 年李榮浩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都會刺激中國的歌手想要被專業的獎項肯定。而 2017 年金曲獎開放「數位發行」也有資格報名,應是數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黃俊銘也提到,中國音樂在臺灣的流行是一種「正常能量釋放」,早期中國改革開放以前,音樂產業沒有提升,自然銷不出去;目前中國的音樂產業愈來愈蓬勃,它沒有理由不被注意。

「臺灣人很早就有聽中國音樂。」黃俊銘指出,只是過去大都是各種社群的交流,中國一個小的品味社群人數對臺灣來說就很可觀,民謠、搖滾樂、獨立樂團,交流直到現在都很頻繁;較大的系統性渠道,主要是省級電視台具有商業競爭性格的「選秀節目」、國家央視春晚的「晚會節目」,以及戲劇、串流音樂、(報名)金曲獎等等,讓中國的主流慢慢進入臺灣。

「這幾年很明顯是因為中國綜藝節目和抖音的影響,連 KKBOX 都有(用戶整理)出『抖音歌單』。」小樹提到。從 KKBOX 中國上榜歌曲的變化也可以看見,過去主要是唱片公司歌手(胡彥斌、李榮浩),現在則是網路翻唱起家的阿冗、在街頭直播唱歌爆紅的小阿七等。

無論是中國版的抖音(Douyin)還是國際版的 Tiktok,特色都是用音樂加上短影片,並以獨特的演算法向用戶推送有趣的內容,就算是素人,也有機會在抖音上得到和網紅一樣的曝光度。READr 過去的報導《抖音、小紅書魅力在哪?新世代熱門 APP 大揭密,Z 世代說給你聽》就曾提到,抖音會很迅速地發展「流行」,很常出現不同的創作者唱跳同樣的歌舞;對於用戶來說,就會不停地聽到同樣的歌曲,因為這樣而紅起來的歌,常被稱作「洗腦歌曲」。

例如 2020 年張遠演唱的〈嘉賓〉、任然的〈飛鳥和蟬〉就時常被歌手、抖音網紅翻唱,〈飛鳥和蟬〉更創下 2021 年起連續三年,天天都在 KKBOX 播放次數前 50 名內的紀錄。

這還是能見度高的。小樹提到,這幾年金曲獎中國來報名的件數都在 200-300 張,「即使是我們這些第一線工作者也常常沒聽過,少數能流行,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

小樹形容,「抖音歌聽起來很像 90 年代臺灣流行音樂的降級版,像是沒那麼好聽的趙傳、沒那麼好聽的周華健。」李律也覺得這樣的形容很精準,「以前(臺灣)是經濟規模大,幾萬人中的佼佼者去寫一首好歌;現在(抖音歌)是 1000 首低品質的歌,有一、兩首出線。它不是沒有才華,而是成本太低。」

流行音樂研究者李律(本名李律鋒)也補充,「1980 年到 1990 年的前半期,臺灣國家意識反應在流行歌上,除了一些比較標誌性的本土歌手和創作人,都是泛大中華思想取向的,像是周華健早年的歌曲都非常的『東方感』。」他笑道,現在長大了,回頭聽當然會意識到這些歌曲的不合時宜,「但小時候覺得很好聽,因為我在那個大中華的氛圍裡。」

小樹也提到,音樂發展到後來,「大家會想去做點別的,這 20 年我們一直在講獨立音樂,追求不一樣的音樂類型,但這個『不一樣』是很主觀的價值,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有一塊沒有特別追求音樂類型的聽眾,突然少了很多東西可以聽,這個空缺就被抖音歌補進來。」

完整報導請見 READr 《華語流行樂 20 年:從周杰倫、影視主題曲、到網路唱紅的抖音歌,你的單曲循環是哪一首?》。

更多鏡週刊報導
排行榜看流行音樂二十年(1):音樂產值雪崩下滑,最後的天王天后
排行榜看流行音樂二十年(2):數位轉型期排行榜多元度降低,影視歌曲變熱門
排行榜看流行音樂二十年(3):串流帶來大者恆大與多元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