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綠色目的地 減碳拚觀光 永續旅遊出發|華視新聞雜誌

基隆市 / 劉十賢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減碳是時代趨勢,如果您喜歡旅行,其實也可以透過「永續旅遊,為環境盡一分心力。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旅遊地,融入永續精神,成為國際認證的「綠色旅遊目的地。像是位在基隆的和平島地質公園,透過落石監測、人流管制,使得擁有兩千萬年歷史的地質景觀,在觀光和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另外宜蘭頭城的一座私人農場,推出綠色廚房遊程。將農場和周邊小農種植的有機食材,製作成一道道有故事的餐點,藉此推廣地方食農教育。透過鏡頭,帶您展開綠色目的地的探索之旅,了解永續理念,如何在每一次旅行中貫徹實踐。

退休教師林永龍,在基隆和平島地質公園,擔任導覽員已經20幾年,對家鄉土地有濃厚情感,每塊奇岩怪石都如數家珍。最令他心疼的,是累積兩千多萬年歷史的地質景觀,遭受破壞的痕跡。地質公園走過黑暗時期,如今必須導覽員帶領才能進入,每天人數也有限制。

改變的起點是2018年,在地青年團隊建立系統化管理機制,讓天地之美,不因過多旅人駐足而逐漸失去光彩。

和平島地質公園經營團隊總經理黃偉傑說:「以前我們小時候,來和平島一定帶漁網去撈魚,以前在裡面還會燒金紙,騎摩托車在裡面衝來衝去。它是沒有管理的一個公園,卻有世界級很豐富的地質景觀,想說我可不可以透過一些,管理式的開放,讓民眾來可以玩得更永續一點。我們一直想說,封閉跟禁止不會是永續作為,而是讓人們更親近這塊土地跟環境,讓他更理解環境面的一些問題。包括我們的阿拉寶灣(祕境),以前封了快10年,透過一些方式就把它打開了。」

擁有豐富的潮間帶生態,海天一色遼闊無邊的,阿拉寶灣祕境,曾經因為落石,封閉長達7年之久。不過新建的「石籠步道」,透過科學監測,避開易落石路段,再次為旅客敞開大門。

和平島地質公園經營團隊協理黃偉豪說:「這個生態石籠步道總共是125米,水泥步道上面就是主要的敏感落石區,每年有跟台大(教授)做崩塌監測合作,用監測的方式畫一條線出來,我們再去研究新的步道出來。好多的石頭,被綠色的網子包在一起,海水漲潮的時候,其實跟我們石籠步道是差不多平行。相對水泥步道來講,它的排水性會比較好,它(海水)就不會積在旁邊,海水可以通過就有藻類,不會影響生態,多了一些生物居住的空間,讓這邊的生物的多樣性,可以更豐富一些。」

記者劉十賢說:「和平島擁有豐富的地質景觀,過去卻曾經疏於管理,現在的和平島,運用永續旅遊理念妥善控制人流,保存這一片得來不易的珍貴生態。」和平島的觀光發展與生態保護,以「保育優先」的理念取得平衡,2023年入選「全球百大綠色目的地故事」。

台灣永續旅行協會理事長陳盈潔說:「綠色旅遊目的地,其實有一個綠色永續的政策,會讓這個目的地在環境、社會、經濟這三面向,越來越永續的發展。」綠色目的地源於荷蘭的「綠色旅遊目的地基金會(GD)」,是一套促進「永續旅遊」的認證指標,只要能有效控制對環境、文化與社區的衝擊,就有機會獲得認證,被世界看見。

黃偉豪說:「在地有一個叫海女婆婆,她們以前都會靠拔海菜或者是撈生物,做經濟的回饋,海女婆婆越來越少了,也不確定未來會不會繼續傳承下去。這一片土地,原本在採集的這些海女婆婆們,她們還是可以進來,4、5月大概就是採這個石花菜。」

過往海女們在潮間帶採集海菜的傳統技藝,持續在餐桌上展現風采,珍貴的海葡萄石花凍石蓴粉,為餐點增添海洋風味。地質公園內蔓延的外來種,大花咸豐草成為食材,每一口都是綠色餐食,也都是保護物種生態的具體行動。

黃偉豪說:「老師帶著小朋友來潮間帶觀察,看到多少生物認識藻類,包含環境教育跟我們大自然結合,讓小朋友可以去觸摸,看到都去體驗到。」黃偉傑說:「所有的永續作為,我都覺得是要讓他去理解認同參與。」

推動永續旅遊,民間力量也正在擴大版圖,位於宜蘭頭城的休閒農場,以循環農業貫穿特色遊程,娓娓道來另一種綠色目的地故事。農場業務專員陳學恩說:「蜜蜂的餐桌,那蜜蜂對應(的食物)呢就是花草。」這天一群大學生造訪農場,親身體驗「動物的森林餐桌」,領略入口即化的生態知識。

農場企劃經理林宏達說:「公的花裡面會有花粉,然後蜜蜂牠去公花裡面,採滿沾滿了這個花粉之後會跑到母花裡面。母花裡面會有蜜液,你們剛剛吃呢,就是公花到母花,吃下去完成授粉。」

劉十賢說:「從產地到餐桌,短短幾十公尺的距離,農場用食農教育理念,訴說綠色廚房的故事,將這裡打造成獨一無二的綠色旅遊目的地。」午餐時間走進農村廚房,食材部分來自農場裡的菜園,搭配在地友善農漁產品,端出一道道新鮮料理成為當天的重頭戲。

農場執行主任陳友慧說:「餐桌上面的生菜沙拉,是我們下面的大菜園裡面所採的,綠色(醬料)的部分就是(象徵)我們的山林。」農場二代經營者江富美說:「吃東西這件事情,它是一個很生活化比較容易被懂,我們就用很多友善小農的食材,支持這樣的飲食。這樣子的一個遊程,友善小農就必須要增加他的耕種面積,他幫我們把這良田顧好,他的那一片土地,就會有很多的生物多樣性,是從一個小小的地方放大好的影響。」

85歲的卓陳明人稱卓媽媽,45年前開始經營農場,過去她是小學老師,現在她希望把這裡變成一所綠色學校。農場創辦人卓陳明說:「蔬菜水果,路邊有什麼野花,天空飛的是哪些鳥類,每個季節都不一樣。客人來到這裡,看到這一些菜啊,馬上吃得到是最好的享受了。」

卓媽媽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的理念也是農場共通的DNA。農場企劃經理林宏達說:「她就是東西捨不得丟,捨不得浪費,因為那個時代你的畜糞肥就是不會拿去丟,就是會拿去再應用,你家就是不會有很多垃圾,那些東西都是可以再利用的。這是我們的堆肥場,因為我們有有機的菜園,那這個堆肥場有點像是有機農業的心臟,有機的這種菜園,所以(農作物上)蟲孔有時候滿多的,我們會把它拿去餵牛餵羊,牠的畜糞肥把它跟碎木頭、枯枝、落葉混一起之後,就可以再利用一次,回到我們的菜園。」

乘著工作車,我們繼續往山上走,瞭望農場下一步的永續藍圖。農場山林組組長官建維說:「我們現在的位置,往前就是宜蘭縣大概東北方,然後我們的正對面是龜山島,我們未來的客人,可以往(山)上面,做森林的療癒體驗。」

官建維說:「造林的過程當中,我們有記錄到很多野生動物,比較意外的像水鹿、山羌、獼猴,還有野豬穿山甲這些都有。」林宏達說:「把現有的雜木林做一個管理性,10年、20年之後,樹會成林它的景觀會好看。裡面還有生態保護區,所以動植物也可以在裡面共榮地存在著,森林對台灣或是對整個環境還是很重要。」

永續的種子期待經過旅客參與灌溉開花結果。銘傳大學觀光系學生姚本信說:「能吃的能聞的,都有給我們聞然後給我們吃,因為主要它是在地化,所以它的碳足跡就比較少。我覺得永續就是,以前的人使用留下來給我們,然後我們又要再給其他小朋友,一直循環算是一個良好的循環。」

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管處副處長吳建志說:「永續自然它是長長久久,我們希望這個美麗的環境,讓我們的後代子子孫孫也可以看到,這個就是所謂綠色旅遊目的地的精神,也是永續旅遊的精神。」

陳盈潔說:「在規劃旅遊的時候,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者說最簡單的就是帶環保袋、環保杯,減少垃圾的使用。在地消費,買在地人做的或是在地生產的東西,讓在地有經濟的回饋。」

海岸風光蓊鬱山林,專屬台灣的美麗,透過綠色目的 地 精神,在這片土地持續閃耀。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內定環境部長彭啟明:加速推淨零轉型
小島嶼開發中國家舉行國際會議 聚焦財政氣候議程
公園鋪面脫落.扶手晃 巡檢紀錄「合格」惹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