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論證-生活中典型的邏輯謬誤和解方

工商時報【本報訊】 人類的認知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活動,要運用概念進行判斷,而在進行推理和論證的過程中,很可能出現各種錯誤。這些明顯違反推理形式的錯誤,稱之為形式謬誤。有些錯誤可能看不出明顯的違反推理形式,我們稱之為非形式謬誤,簡稱謬誤。 強行推理:硬把兩個不一樣的概念說成一樣 推理是一種整合資訊之後的邏輯思考模式,而強制推理是什麼?就是將不同的事物錯誤聯繫在一起得出的結論,雖然看似結論,但其實毫無意義可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謬誤。 邏輯學文獻中提到,不相干的謬誤或分散注意力的謬誤,是指論證的前提和結論毫無邏輯關聯的不當推理方式,這種情況又稱不相干的結論或製造偽冒理據,通俗說法就是歪曲事實,胡說八道。也有人把與本命題毫無關係的論證,歸成不相干的謬誤推理行為。 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這個人這麼有錢,一定很善良!」就是典型的偽冒理據,這兩句話之間根本沒有任何必然聯繫,卻被強行拉到一起,難道有錢的人,就一定會做很多善事,是很善良的人嗎?當然不一定,善良是人品,有錢是社會地位屬性,兩者之間是沒有聯繫的,強行拼湊在一起,得出的結論等同謬論。 稻草人謬誤,就是刻意歪曲別人的觀點 要理解稻草人謬誤,我們先來看這個例子: 小明: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事業。 小紅:想不到你這麼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敵人有機可乘,侵略我們國家。 「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事業」不代表「減少國防開支」或「不愛國」,小紅攻擊了小明從未提出的一個論點。她斷章取義,犯了稻草人謬誤。稻草人謬誤,是非形式謬誤中比較常見的一種不相干的謬誤。 一般情況下,解釋他人的觀點時,要根據其意向做最逼真的理解,也就是忠實性原則。正由於在解釋他人觀點時,缺乏寬容性和忠實性原則,故意歪曲、誇大或別樹一幟,這個論證就犯了稻草人謬誤。 舉個簡單的例子。 甲說:「人不能沒有睡眠。」 乙卻大聲譴責某甲說:「什麼人呢?你居然說飯前便後不需要洗手,也太不注重衛生了!」 乙就是犯了稻草人謬誤。乙把甲的觀點「人都需要睡眠」歪曲成「飯前便後不需要洗手」,然後以此論證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如果甲沒有說「人不能沒有睡眠」,乙說「飯前便後不需要洗手」就是非常正確的。乙本來是反駁甲的觀點,但他真正反駁的,並不是「人不能沒有睡眠」這個觀點,而是自說自話豎起「稻草人」而已。 (本書摘自P30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