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燈具、造林都能到國內碳交易平台賣?10月上路、3特點一次看

環境部。
環境部。

台灣自願性減量額度(carbon credit;國內泛稱為碳權)將能賣出套現。隨國內碳權交易/拍賣平台10月上線,換高效率燈具或植林取得的碳權,都將成新興綠色商品,可供買跟賣雙向交易,由於國內碳權可抵換碳費或環評,應用度廣,預料需求將大量出現,專家指出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將有3特色,有望超越去年上路的國際碳權交易平台規模。

環境部本周公布國內碳交易管理辦法,8月15日上路,預告企業申請的自願、量額度憑證,碳權交易所則密集與環境部開會,擬訂架構系統拚10月上線,屆時各企業先前自願減碳取得的碳憑證將可選擇保留或於該平台上架,目前已知部分製造業有意願出售該碳權。

碳交所目前每周密集跟環境部開會,緊鑼密鼓開發系統,國內碳權交易平台預計10月上線,為了造市,碳權交易所正拜會一些企業尋求上架賣出意願,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坦言,一半企業的額度想留起來自己用,國內碳交易平台上路後想先觀察一陣子,但部分製造業類企業有出售意願。

根據環境部公布減量方法中,企業從空調設備更換為高效率、風扇泵浦導入變轉速控制、半導體產業溫室氣體破壞處理設備排放減量及造林植林碳匯專案等等,都能在驗證後取得碳權。

田建中表示,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是單向純買碳權,去年底成立上線後,若說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是炸彈等級,正式宣示「台灣碳權有價的時代到了」,則今年10月上線的國內碳交易平台就是原子彈等級,威力更大。

為何稱是原子彈級影響力?田建中指出,1.國內碳交易平台跟國際碳交易平台不一樣,一個是國內自願性減碳,一個是國際交易,目的不一樣,效用也會不一樣,前者是供應鏈大廠期望買來折抵碳費,或環評的抵換,或若未來台灣假設實施碳邊境關稅,進口商進口需課徵碳稅物品也可以買這個抵換。

2. 每噸碳權價格在兩交易平台也不同,因為國內碳權用途較多,交易價格預期也會比國際碳交易平台高,田建中強調,國際跟國內碳權交易市場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衝突。

他表示,每個碳權案子不一樣,如果是引進藍碳就是很珍貴,單價一噸30幾美元,會高於國內,但總體普遍而言,國內的碳權會貴於國外。

3.國內碳權交易需求可能會高於供給,因賣方惜售。田建中分析,碳排量2.5萬噸以下者(非碳排大戶)可申請自願減量專案,在環境部驗證通過後取得減量額度(碳權),因減碳規劃把握度高,很早就開始執行能預期未來減碳額度的企業,就會有意願賣出一部份,換成錢再投入減碳,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也是減碳的推力。

但企業的減碳行動會越來越難減,所以很多企業考慮把額度先收起來看看,碳交所目前初期接觸一些公司,目前有的還是想要觀望,因為很珍貴,但也有大公司願意拿出來。比方101大樓的減碳額度就可能會想賣掉,因為101不會想再蓋一棟新101,則這類機構持有碳權意願就不高,就會想賣掉,且價格越高越好。

尤其業者預估,國內碳權交易是「雙向交易」,賣方可以套現,買方可以做環評抵換或碳費抵換,有別於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是單向,預期買賣熱絡度會更高,國內交易市場每一個碳權只能交易一次。

而若國內碳權交易市場上路,減量額度有交易行情價,企業就更能評價手上握有碳權價值,這樣會帶來更積極自願性減碳行動嗎?田建中指出,價格當然是很重要的信號,可以做為手上碳權的評價,不過他指出,現在是抵換方案碳權交易,更早的「先期專案」會走場外交易,因為核發的方法論跟現在主流想法不一樣,嚴謹度有學界認為有爭議,碳交所沒有參與,僅提供交割服務。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販賣機角落「謎之信封」令人困惑 真相揭露網友直呼:暖心到恐怖
他買房指名要凶宅 還限「35歲以下女鬼、有照片佳」眾人看傻
台大畢業1年…23歲女到職半年被升主管很猶豫 眾人提醒:要有心理準備
小暑濕熱,4食物清熱解毒!中午「做1事」有助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