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洗腎王國名號,腎臟名醫教你全方位逆轉腎功能,其中1件事是關鍵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5

 

文∕郭岳潭

 

若不想讓腎臟早早衰退、失去功能,甚至導致終身洗腎,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情來幫助養腎、固腎。本篇由腎臟專科醫師提供包括飲食、飲水、生活、運動等各方面的實用建議。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柏諭指出,慢性腎臟病雖然無法逆轉,但積極配合醫師醫囑,可以有效延緩腎臟功能惡化,避免提早進入洗腎階段,除了用藥控制、定期回診追蹤外,日常生活型態也需要特別注意。

 

控制三高慢性病

三高慢性病就是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洗腎人口高達9萬人之多,其中洗腎的原因,近8成患有高血壓,4成患有糖尿病,3成的人則患有高血脂。

 

黃柏諭表示,高血壓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第一大危險因子,平常如果血壓控制不好,容易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相對來說,腎臟功能不好,也會引發高血壓,腎臟病和高血壓互為因果關係。而控制高血壓除了可以控制腎臟病進展,延緩腎臟功能惡化速度變慢之外,還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洗腎的原因中,糖尿病患者占了4成,因為糖尿病控制不佳的腎臟病患者,腎臟功能會惡化的非常快速,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機率是一般人的20倍,洗腎的時間也會提早報到。

 

另外,腎臟是血管密布的器官,高血脂也會引起血管狹窄、阻塞和硬化,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研究指出,內臟脂肪指數越高的人,血壓、血脂、空腹血糖越高,腎功能也越差,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1.5倍,因此腎臟病患常需搭配使用降血脂藥物,來控制血脂和避免心血管疾病。

 

控制心血管疾病

研究已經證實,慢性腎臟病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洗腎病患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更會增加2030倍。

 

黃柏諭強調,腎臟病患要及早發現、並且積極處理心血管疾病,因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較高,而腎臟病患者併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升高,特別是腎臟病越嚴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就會越高,兩者是互為因果關係。

 

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包括:持續的蛋白尿或腎絲球過濾率下降,以及慢性發炎、營養不良、貧血、鈣磷不平衡等。隨著腎臟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嚴重度增加,腎臟病患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衰竭和腦中風;一旦發生,都會造成生活品質大幅下降,甚至會減少存活率。

 

定期回診追蹤

慢性腎臟病患一定要定期回診,讓腎臟科醫師追蹤腎臟功能,根據病患的疾病嚴重度,回診的頻率也不同,一般來說,第12期腎臟病患每6個月回診,第345期則是每3個月回診。

 

根據台灣研究發現,每年約有5000名慢性腎臟病患者,最終進入洗腎階段,其中約有60%不曾回到腎臟科門診追蹤;也有研究發現,腎臟病患定期回診及回診頻率,對腎絲球過濾率和肌酸酐變化速率有顯著的影響,可以降低未來發生腎衰竭的風險。

 

黃柏諭說明,腎臟科醫師的角色共有4大功能如下:


可以開立保護腎臟和降低蛋白尿的藥物,以及降血壓和降血糖藥物,幫助改善腎臟病嚴重程度,有效減緩腎臟病的惡化速度。


可以檢視病患的慢性病用藥或其他非醫事處方用藥,透過調整藥物,避免病患的腎臟功能持續惡化。


定期追蹤了解病患腎臟功能惡化的速度,如果超出預期或是不明原因惡化,可以及早檢查辨認病因,避免腎衰竭及提早進入洗腎的階段。


腎臟科具有跨團隊醫療人員,包括:腎臟科醫師、營養師、衛教師及藥師,除了開立藥物治療外,也可針對病患的健康狀態,提供個別的飲食、飲水、運動等生活型態的建議,都能幫助提升腎臟功能。

 

飲用充足的水分

黃柏諭指出,研究發現,長期水分攝取不足或是身體常常處在脫水的情況之下,可能會增加未來慢性腎臟病的發生風險,因為全身血液循環中,有2025%的血液流至腎臟,足夠的水分可維持血液循環的正常,也能保護腎臟功能。

 

腎臟負責過濾身體的液體,最後形成尿液排出體內,若是身體經常缺水,腎臟則會盡可能儲存水分,讓身體不要脫水,此時腎臟會濃縮尿液;但對於早期腎臟病患來說,腎臟濃縮尿液的功能較差,仍可能會排出過多的水分,造成身體脫水,容易增加急性或慢性腎臟病的發生風險。

 

不過,並不是所有腎臟病患都建議無限制的多喝水。黃柏諭舉例,如果是老年腎臟病患,又採取低鹽飲食,如果多喝水又鈉攝取不足,就很容易產生低血鈉的問題,血中鈉含量過低,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容易增加跌倒和骨折的發生。

 

另外,如果腎臟病患合併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心衰竭,其實不太適合喝太多的水分,過度飲水或鹽分的攝取,反而有害腎臟功能,恐引起水腫和心衰竭的症狀,建議限制水分的攝取,腎臟病患應諮詢專業腎臟科醫師,透過評估體重和飲食狀況,來決定日常的飲水量。

 

採用低鹽飲食

腎臟病患應限制日常的鹽分攝取,採取所謂的低鹽飲食。黃柏諭指出,根據慢性腎臟病治療準則,每日鈉攝取建議量應小於2000毫克,也就是鹽的總攝取量要小於5公克,而一般人的鹽攝取量不宜超過6公克;但根據國健署調查發現,成年人每日鹽攝取量超過建議量的將近2倍之多,主因是外食、速食造成。

 

慢性腎臟病患因腎臟功能異常,受損的腎臟無法像正常的腎臟一樣進行過濾及代謝,導致血鈉上升而引起水分聚積,就容易發生水腫、呼吸急促、高血壓、心衰竭等併發症,而低鹽飲食能夠降低血壓,並緩和腎臟功能衰竭,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不過,老年腎臟病患因腎臟的保水和濃縮尿液功能較差,如果又過度限制鹽分攝取,隨著尿液排出,可能造成鹽分跟著流失,又會增加跌倒跟骨折的風險。因此,黃柏諭建議,腎臟病患的鹽分攝取,也需要經由專業腎臟科醫師的評估。

 

一定要戒菸

研究發現,吸菸者罹患腎臟病的機率,大約是非吸菸者的23倍;也有研究發現,有吸菸習慣或處於二手菸環境的慢性腎臟病患,未來洗腎風險會增加1.61.9倍。

 

黃柏諭指出,來到診間的腎臟病患都會詢問是否有吸菸,也會要求戒菸、遠離二手菸和三手菸,因為身體具有記憶能力,當菸害接觸越多、對腎臟功能有越多的負面影響,會加速腎臟病的病情進展。

 

Box為什麼吸菸對腎臟不好?

黃柏諭說明,香菸裡面含有7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幾乎都是有毒和致癌物質,而造成身體的氧化壓力提高,長期下來更可能會導致慢性發炎,慢性發炎對腎臟會產生不良影響。

 

香菸中的有害物質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上升、高血壓惡化,長期高血壓會影響腎臟的血液循環、損害腎小管和增加蛋白尿量,增加慢性腎臟病的發生;吸菸也會增加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難以控制,增加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風險。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研究發現,沒有運動習慣與有運動習慣的人相比,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2.2倍;也有研究發現,腎臟病患每週運動一次、每次30分鐘,洗腎和換腎的機會降低19%、死亡機率也減少17%,如果每天運動,洗腎和換腎機會更大幅降低44%、死亡風險降至59%。

 

黃柏諭指出,研究發現,運動對腎臟有保護作用,主因就是透過調控慢性發炎和改善代謝能力,進而改善腎臟功能,運動也能維持血壓和血糖的穩定,強化心血管健康,運動可以控制體重,運動透過流汗還會加速毒素的排除,都能幫助減少慢性腎臟病的發生機會。

 

對於腎臟病患來說,身體氧化壓力和慢性發炎,以及長時間尿毒素的累積,再加上腎臟功能變差,腎臟移除掉酸性代謝廢物的能力也變差,容易出現代謝性酸中毒,進一步加速身體結構蛋白的破壞與分解,特別容易造成肌少症;惡性循環之下,腎臟功能會再更惡化,病患的長期存活率會下降,因此建議規律運動,盡量避免靜止的生活型態。

 

Box遵從533運動標準

黃柏諭說明,目前國健署建議的運動標準為「533」,頻率為一星期運動150分鐘,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的運動量,大約是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程度,運動期間會有一點吃力、有一點喘不過氣的感覺,像是快走、慢跑,或是肌耐力、肌力訓練,都是很好的運動。

 

進行體重控制

研究發現,體重過重會增加慢性腎臟病風險1.4倍,肥胖更會增加腎臟病風險1.83倍;國健署調查也發現,半數慢性腎臟病患有BMI超標及肥胖的情況。

黃柏諭表示,肥胖與慢性腎臟病直接相關,肥胖更會導致身體處於高度發炎狀態,對慢性腎臟病患來說,是非常不良的負面影響。舉例來說,50公斤的成年人與100公斤的成年人,腎臟都是同樣的大小,但100公斤成年人的腎臟,需要處理更多的水分、代謝廢物,腎臟負擔一定會比較大,長期下來就容易造成慢性腎絲球腎炎、蛋白尿,甚至加速腎臟功能惡化。

黃柏諭強調,最新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準則建議,腎臟病患要進行體重控制,將BMI值和體重維持在理想範圍,透過減重就可以幫助改善身體慢性發炎、代謝症候群和胰島素阻抗,以及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罹患腎臟病的危險因子。

 

多吃天然食物

黃柏諭表示,慢性腎臟病患的日常飲食,應以天然食物為主,避免吃加工食品,主要原因是加工食品含有許多食物添加劑,通常磷含量也偏高,容易導致磷攝取量過高;然而,身體每天所攝取的磷,有90%需要靠腎臟排除,但腎臟病患的排磷能力較差。

 

攝取過多的磷又排不出去,磷就會沉積在血管,導致血管硬化、血管鈣化,長期下來,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其實高磷食物也會影響腎臟功能。另一方面,加工食品通常也是高鹽、高糖、高油食物,容易導致三高,三高難以控制就會造成腎臟病的惡化。

 

黃柏諭建議,慢性腎臟病患可以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研究發現,吃素能有效降低31%的腎臟病併發風險,原因是素食者體內的尿毒素濃度和累積程度,相較於葷食者較低,對於腎臟有保護作用,除了可以有效延緩腎臟病惡化,也能改善病患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和失眠的問題。

 

但過往研究顯示,慢性腎臟病患大量攝取蛋白質,會增加腎臟負擔,也會造成腎臟功能減退和惡化,因此,晚期慢性腎臟病患必須限制蛋白質攝取。

 

Box限制蛋白質攝取有前提

黃柏諭提醒,要注意的是,限制蛋白質攝取的前提是熱量攝取足夠,如果病患吃得飽,限制蛋白質是沒有問題的;但若是慢性腎臟病患長期身體慢性發炎,或是因為生病、住院而胃口不好、營養不良,則會加速消耗體內原有的蛋白質,造成肌肉流失,反而不應該限制蛋白質攝取,建議補充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才會對腎臟病有好處。

 

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不少慢性腎臟病患常會服用保健食品、中草藥,甚至地下電台藥物。

 

黃柏諭強調,坊間的藥物、保健食品與醫師處方藥品,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經過臨床試驗證實有療效,或是藥物毒性副作用是否在可以容忍的範圍內,藥品才可以上市、取得使用的適應症;但保健食品、中草藥,甚至地下電台藥物,卻沒有經過嚴謹的臨床試驗,慢性腎臟病患的腎臟功能不好,如果服用到不適合的成分,非常容易造成腎臟功能惡化。

 

另外,慢性腎臟病患因腎臟功能不好,有些藥物可能含有肌肉鬆弛劑、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等成分,可能會累積在病患體內產生毒性,造成昏迷、意識不清等嚴重副作用,建議平常盡可能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服用任何藥物前,都應先諮詢醫師,經過仔細評估再使用,才不會影響腎臟功能。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一直覺得累「恐是5大疾病」造成!附加症狀曝 醫忠告:別狂吃保肝、提神藥
全台9萬人須長期洗腎!醫告誡「10類人」最易被盯上 5字測罹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