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專題》富邦美術館高票價爭議持續發酵,藝術普及與經濟效益的博弈 網建議:可做特定日優惠價

 

自富邦美術館開幕以來,門票高達新臺幣1,200元(早鳥票880元)的定價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和爭議。市民普遍認為這一價格過高,使得許多人無法輕易接觸到藝術。典藏雜誌社長簡秀枝日前在其臉書發文中指出,這一定價策略值得深入探討。她認為,作為臺灣第一大金控集團,「富邦應該在藝術普及和社會回饋上表現出更多的善意。」

 

富邦美術館的高層解釋,「高票價是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以彌補美術館土地和建築物上高達100億元的投資成本。」他們認為,這樣的價格可以讓參觀者近距離體驗倫佐.皮耶諾設計的建築以及各種高品質展覽。然而,這一解釋並未能完全平息市民的不滿。

 

如何拿捏公眾與藝術之間的矛盾

 

簡秀枝強調,藝術應該是普及的,不應該因為高昂的票價而將普通市民拒之門外。她指出,富邦集團在2024年初的財務報告中,顯示出高達158.5億元的稅前淨利,這樣的財務狀況應該轉化為對社會更大的回饋。這樣的藝術定價政策是否符合社會公益的初衷,是值得商榷的。

 

根據民國113年6月3日,台北市政府的新聞稿「北市財政局地上權開發案富邦美術館開幕,為信義區注入國際藝術泉源」當中提及到,「於103年8月13日與富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邦人壽)簽訂臺北市信義區信義段三小段6地號市有土地設定地上權契約(A25案),北市府除收取開發權利金外,另每年可收取土地租金,有效挹注市庫收入、支援市政建設財源。富邦人壽於本案基地內興建地面54層、地下4層之商辦大樓,並設立富邦美術館。 」這些收入固然對城市發展有益,但市民的藝術文化權益如何保障,仍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一些市民認為,「富邦美術館高票價的問題在於其並未充分考慮到普通市民的負擔能力。」他們指出,藝術應該是人人都可以接觸的,不應該因為高價而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也有市民認為,「既然美術館是一項投資,使用者付費是合理的,但也建議應該對在地市民和專業系所(如美術系、建築系等)提供更多優惠。」

 

富邦美術館背後的富邦藝術基金會,宗旨是「以最為親近的方式進入大眾生活」,但其高昂的票價與這一宗旨是否一致,仍有討論的空間。如何在保證藝術質量與普及性的同時,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富邦美術館需要面對的挑戰。未來的展覽,例如即將於8月展出的「梵谷:尋光之路」特展,將帶來更多高品質的藝術作品,吸引更多的觀眾。但如何讓更多普通市民能夠負擔得起,並參與到這些藝術盛宴中,是富邦美術館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市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藝術普及政策,使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能夠進入每個人的生活。

 

 

圖片來源:富邦美術館

 

原文網址:《放・專題》富邦美術館高票價爭議持續發酵,藝術普及與經濟效益的博弈 網建議:可做特定日優惠價

掌握時事,鎖定放言

更多放言報導
富邦美術館門票高昂訂價爭議,是否合乎藝術與社會回饋的平衡?
66歲建築師將於春季迎接愛女「六六」誕生!林洲民透露:未來團隊希望能承攬「公共工程」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