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企業、民眾如何擺脫「紙上思維」,讓有錢的台灣願意永續投資?

文:黃敬文(NIRAS再生能源與永續發展總監)

台灣「三月肖媽祖」是多年的文化積累,而四月則是有各式各樣環境與永續相關的活動接踵而來呼應世界地球日,從關燈活動、環保宣示、到論壇倡議等爭奇鬥艷。

近年來全球與台灣都正在經歷一場「永續大爆發」的上升氣流,不論是ESG、SDG、碳權、綠電等題材婦孺皆知,各種協會、各類課程、各大講師與網紅如雨後春筍,但也良莠不齊。在四月到來時,有志於永續的人們,是該想想在這股永續上升氣流中,如何趁風而翔,而不是亂流墜地。

在世界地球日這樣的春分好時節,思考自然與人文議題與解方,也回望從斯德哥爾摩會議、里約宣言、京都議定書、巴黎協議至今,我們面對了什麼議題?而下一步該怎麼做?

「永續」與「投資」

今年的台灣真的「起肖」的可不是媽祖,街頭巷尾裡討論的00940 ETF才是熱門話題,上市前超過1750億台幣的募集能力,透露出台灣人的資本實力與注意力,不可否認「每個月幫自己加薪」打中許多族群。同樣三月,台積電股價屢創新高,台股指數上了兩萬點,國內房價也不斷挑戰新水位,國際上,加密貨幣更是沒極限,投資已然是國人最熱衷的話題。

「永續」與「投資」這兩股力量是否有正相關性恐怕難以簡單定言,但卻巧合的同在強勁噴發力量中。民眾對於環保與永續的認識度應是有顯著的提升,但似乎也被眾多的課程與組織弄得有點霧裡看花。

而我們也必須承認,台灣當前「投資賺錢」比「永續」更能吸引國人的實際投入,眼看00940無比巨大,ESG為題的ETF則不見能見度,且對於環保與永續的議題仍多停在「討論與寫報告」,而不是明確的投入(資)、評估與行動。

我們需要捫心自問:人們真的在乎什麼?應該要處理的切身之痛為何?又要如何讓永續轉型之路爭取更多認同與踏實?

實際上,在這股全球的永續潮流中,金融與投資對於企業永續發展與綠能專案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且不斷增加。從赤道原則以降,不論是外界對金融界的要求或是機構投資人對投資組合的篩選,搭配著各類型永續評級機構與非營利組織之評分,悄悄地成為永續轉型趨勢下強大的力量。

巴黎氣候協議後機構投資人更為重視氣候變遷對企業營運的影響,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隨之而生,並在揭露框架逐漸成熟後,氣候相關揭露依據轉為IFRS(國際報導準則)接手。

依循此勢,未來對於各類型傳統非財務的「實際資訊」與「有效分析與評估」相關要求將會更備受檢視與使用。如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於2023年9月正式公布未來企業揭露自然相關風險、衝擊、與依賴度的建議,勢必是上市櫃公司以及希望吸引機構投資人的企業不可忽略的工作。

此外,在國際上近年受高度重視的社會面如人權、平等等議題,也已從街頭倡議活動走入了企業管理、供應鏈管理與投融資決策的考量中。

TNFD在經濟發展的價值

金融機構與投資者對於綠能轉型、永續發展的力量日顯明確。例如台積電稱霸先進半導體,但只要國內的再生能源專案(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無法取得銀行的融資就無法動工,台積電亦將面對買不到再生能源的困境,也就有無法達成對重要供應鏈承諾的挑戰。

在專案開發中,亦非只要是綠能就會讓銀行捧著錢來,諸如工程面因素、環境與社會面的風險都可能會造成專案無法完成專案融資而無能落地。

國內的漁電共生之養殖戶權益、離岸風電對於近海漁業與生態之衝擊、陸域電力相關設施對於周邊環境與社區的影響等,都是再生能源開發商必須重視與處理的議題,亦是投融資機構可能發揮永續影響力之處。不論是對台積電或是國內金控,都有著雙重重大性的永續管理意義。

此外,國內企業近年時而提到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才,不論是不是政治上的激情策動,都代表了五缺項目觸動了許多人心中的共感與焦慮。仔細一瞧,五缺前三項(水、電、地)都是自然的直接範疇,也就是前述TNFD所關心的自然相關揭露,更認真思考,最後的「工與才」其實也與TNFD最後納入的「人權治理」有所關聯。

換言之,國內工商界孜孜念念的議題,其實若能善用TNFD指引,儘早啟動相關的評估、建立管理機制與策略,或許正是一魚兩吃的解方。五缺喊給政府聽,但也需要正視自身正在面對的自然相關風險與依賴,採取管理措施,優化為能以「自然為本」商業模式。

自然所造成的企業財務威脅在台灣已是歷歷可見,近年來諸如小動物毀供電、缺降雨與限水、再生能源開發爭地爭海、藻礁與海豚、空汙等不勝枚舉。

人們所關心的事,通常會持續優化,而不關心的事,往往會讓人付出代價。不論是政府、企業、大眾社會都應該在高喊永續發展與積極投資的時代,回望我們對於生態與自然的真實衝擊,我們是應當擬定策略、採取行動、追蹤績效。

當我們響應世界地球日或各類ESG成果時,是時候進一步思索真實的自我(企業)現況,當前對於「漂綠」的批判亦更為明確。

在這個各種「大噴發」的時代,有大量的資本希望尋求永續穩健的回報效益,但也看到國際的氣候與環境議題並沒有獲得所需要的投資與關注,或許政府、企業、民眾應擺脫只是紙上的永續,以科學、自然的調查與評估來掌握真實的數據資料,而能分析形成策略,最後可以有更好的揭露與討論。

努力做、認真做、創造影響力,將是當前走在永續之路上更踏實的腳步。

延伸閱讀
2015年以來已有12名俄羅斯物理學家被捕,他們為何被控「叛國」?
孩子蛀牙到底該怎麼辦?家長別緊張,讓牙醫師告訴你專業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