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拍板 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5歲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李文宗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發表最新研究,探討台灣大腸癌發生率的長期趨勢。(王家瑜攝)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李文宗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發表最新研究,探討台灣大腸癌發生率的長期趨勢。(王家瑜攝)

大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第二位,我國目前提供50到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公費篩檢,希望及早發現息肉並切除,避免未來進展成大腸癌。台大公衛學院研究顯示,截至2019年,這項政策已經成功減少男性12.4%、女性11.6%的大腸癌發生率。行政院已拍板,明年起篩檢年齡下修5歲,學者預估,未來10年可減少約1800例大腸癌患者。

大腸癌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在台灣,男性發生率居各類癌症之首,女性則排名第三,僅次於乳癌和肺癌。我國自2004年推行大腸癌篩檢政策,若發現息肉或癌前病變,會予以切除,因而預防未來發生大腸癌,當年度篩檢率僅4.8%,之後在2010年擴大規模,篩檢率提升至23.4%,而2013年將年齡層提高為50到74歲。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李文宗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發表最新研究顯示,我國近年推行公費大腸癌篩檢政策,對於長期趨勢留下顯著影響,2010年50到79歲男女發生率分別上升19.2%和15.6%,之後每年分別下降3.4%和3.1%。

李文宗進一步以「反事實模擬」台灣未實施大腸癌篩檢的情況,結果顯示,男女性都在2015年起低於假設無篩檢的水準,直到2019年,男女性分別低於假設無篩檢水準的12.4%和11.6%,顯示篩檢政策成功減少約1成的大腸癌發生率。

行政院今年7月已拍板,明年起擴大公費癌症篩檢對象,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對象將從原本的50至74歲,調整為45到74歲。李文宗指出,美國多項指引都建議將開始篩檢年齡調整為45歲,據估算,若在2025年下調,到2035年可減少1023例男性、783例女性罹患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