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應用「S2素養課程設計」為學生搭建鷹架,並協助產出學習歷程檔案?

文:呂秀蓮(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教授)、張淑惠(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社會科教師)、楊又臻(國立清華大學K12課程與師培研發中心專任助理)

大學申請入學目前採多元資料參採模式。根據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所公佈的考招方案,學習歷程檔案在申請入學的第二階段甄試中,占分比至少要達到20%,因此成為學生申請入學成功與否的一大關鍵。除了入學考試成績也採計綜合學習表現,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就是課程學習成果,分為四種,包括書面報告、實作作品、自然科學領域探究與實作成果與社會領域探究活動成果。如何幫助學生呈現出一份優質的學習歷程檔案,在第二階段甄試中脫穎而出,已經讓全國高中教師及家長們無不絞盡腦汁。

《親子天下》反轉教育平台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學生對於上傳學習歷程檔案感到相當困擾,因為他不知道上傳的是不是大學教授需要的,同時也不知道應該如何統整學習內容,更不知道最後到底要上傳什麼。然而,學習歷程檔案究竟是什麼呢?

學習歷程檔案其實是素養任務成果?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20年12月公布的學習歷程審查「三重二不原則」。第一個重就是重視一般能力,也就是大學重視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的能力表現,可以展現考科成績以外的基本「素養」。第二個重是高中校內的學習活動,第三個重則是真實表現學生自己的資料及資料是由學生自己自主準備。第一個不指的是:準備時不是所有學系所列的次項目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也就是「綜合性的評量」;再來就是學習歷程檔案不是以量取勝,大學端重視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從中學到甚麼?」或「在其中展現了哪些能力與特質?」要能讓人看得出對學習的動機與熱情。

這麼說來,學習歷程檔案就是每個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的成果嗎?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社會科教師張淑惠表示認為,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學生的作業並不完全等同於學習歷程檔案,但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在課堂中透過逐步引導,為學生鋪墊出有收穫的素養學習,並帶入學習歷程檔案。

在高中教育裡我們一直覺得協助學生升大學是教師重要的任務,教師們也會把這個任務放在重要的教學的目標當中,但是這個目標一旦被建構20年後,我們其實很容易會忘記,怎麼樣讓孩子能夠展現他學習這個課程帶走的態度價值觀是什麼。——張淑惠老師(2022.05.28)

張淑惠老師的這番話彷彿為我們敲響警鐘。古之學者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也就是說教師真正要做到的是,傳遞給學生學科知識,協助學生建立能夠安身立命的能力、態度與價值觀。張淑惠老師進一步說道,在她教書20年的生涯中,直到遇到「課綱為本課程設計系統」(System of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 Design, SSCD,為方便稱S2),才真正看到態度價值觀這塊,其中環環相扣以終為始的概念才能同時兼顧教師輸入知識及學生輸出能力、態度價值觀的概念。

素養任務成果怎麼來?

素養任務是透過S2所設計而來。S2是由國立清華大學K12課程與師培研究發展中心呂秀蓮主任所創建;呂主任多年來接受教育部師藝司委辦課綱為本課程發展與設計計畫,定期對全國教師辦理S2技術研習的專業成長工作坊。S2要求教師透過課綱中學科知識的探究與歸納,並依據學生需求訂立出學習目標,進一步設計學習評量、規劃學習活動和確認學習材料,是一套環環相扣、架構嚴謹的素養課程設計系統。

這系統的使用對一般習慣以教科書教學的老師初期學習在思考邏輯的轉化上會比較吃力。然而,其中以系統思維所規劃出植基於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的素養任務學習評量活動,卻能讓學生在單元課程學習的最後階段,透過多種形式的展演,例如:簡報、演講、藝術作品展出與分析等不同形式之角色扮演,將課程中所學來的素養能力展現出來。

張淑惠老師長年接受S2的課程設計培訓,表示說,S2素養任務之所以能夠協助學生建構帶得走的素養能力是由於,在執行素養任務前,老師先提供學生一份清楚且規劃完善的標準評量表,能給學生清楚的指引和方向。在進行素養任務時,學生便能知道標準是什麼、自己該做什麼,以隨時自我檢視、調整;教師也能透過標準評量表,適時提醒和提供學生正確的方向與指導。

同時,老師也預先規劃在課程進行中讓學生做一些鷹架式問題解決的學習機會,讓學生逐步建構處理綜合型素養任務的關鍵概念能力。這些方式直接反應在學生成果上,學生表現比以往更加出色,也能將成果作為學習歷程檔案的核心。在分享的過程中,張淑惠老師特別談到,進行教學前她在課程設計時已經預設了課程中的持久概念學習目標:「地形是由地形系統中的地形要素交互作用而成。地形是可利用的資源,也可能會有災害,在考量環境倫理的信念下才可能減少人類利用地形資源造成的風險。」所以後續整個地理課程方案的設計就是要提供各種關鍵知識的學習、討論、觀察,以及操作活動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持久概念。

另外她也提到,在針對態度價值觀的學習評量中,學生透過反思與修正才能對知識產生價值認同與行為表現的調整。例如,在學生課程後對於學習中困境解決或印象深刻的學習回饋提問中,有一生的心得反思是,「簡報,其中應用疊圖、查找政府公開資源、論文等資源製作。我也在其中了解到環境倫理和人地關係要如何平衡,才不會造成生態破壞。」

又有一生表示,「說實話我覺得我一開始有點抗拒,因為我個人其實蠻害怕地理這門學科,與組員討論的過程中,我漸漸領略到此活動的有趣之處,除了找資料,圖像之間的對比等等,都讓我擺脫死板的課本,加深我的記憶。」再有一生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可以看到過去和現在的差別,過去都是稻田,經過了長久時間都變成了建築,而為什麼會有土石流的行程也是我們要去思考的,人為的破壞也是其中一大因素。」

從學習反思中可以看出,在操作素養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們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應用的解決疊圖分析、查找政府公開資源、查找論文、在與組員的討論中逐漸釐清思緒在課程前預設的持久概念學習目標,已然在學生實際考察及歸納地形變遷後,在心中形成了重要的概念,讓學生能夠不受時空限制、解決學術或生活問題。而學生學習的過程,也不是所謂的自動好,而是需要教師為其預先構築好鷹架。更重要的是,在S2的學習評量活動中,學生都有教師預先設計和提供的證據收集工具可呈現學習的成果。

素養任務的成果如何變成學習歷程檔案?教師如何應用S2為學生搭建鷹架?

張淑惠老師相信對於一般教師來說,將素養任務成果變成學習歷程檔案可能會遇到許多的困難,所以提出了2個鷹架9個步驟作法,來幫助教師在課程進行中協助學生將素養任務成果變成學習歷程檔案。第一個鷹架是S2素養任務成果的部分、第二個鷹架是素養任務報告與學習歷程檔案連結。

在S2素養任務的鷹架部分有6個步驟:

教師的工作在於設計角色扮演的S2素養任務、提供標準評量表,作為學生執行素養任務問題解決的指引與方向。

學生依據標準評量表將先前完成的作品修訂後,上傳至共用雲端教室。

教師提供簡報的版型、規定每頁簡報的要點及總時間限制。

教師也需要準備簡報平台及簡報設備,學生製作簡報並上傳至報告平台。

學生執行素養任務的作品分享和內涵報告、進行自評、互評、老師給予評語。

最後繳交的簡報作業依照建議進行修訂,於簡報最後一頁附個人心得,再上傳到共用雲端。

在指導學生連結素養任務及學習歷程檔案的鷹架部分有3個步驟: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歷程檔案的規定、小組討論。

學生進行學習歷程檔案撰寫、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到雲端教室,教師給予學生修訂學習歷程檔案的建議,學生修訂。

學生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到教育局,教師進行認證。

S2素養課程方案執行時能夠讓學生從課程開始就知道自己需要學習的是什麼,透過標準評量表知道執行素養任務的標準在哪裡,透過教師的紮實的教學與引導,學生能夠習得學科中蒐集資料、分析與處理的能力,並能解說其中的道理。紮實的素養任務執行成果與與學習歷程檔案的緊密連結可以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彰顯學生的素養及態度價值觀。

從教師即課程設計者的角度出發,S2素養課程設計是一套可以用在不同教學年段,同時可以因應不同學生做適度調整的設計,教師可以在來年重複持續使用此份課程方案,並得依照當時的學生程度適度調整課程進行的方式。教師以S2系統化設計出素養課程方案進行教學,透過素養任務讓學生展現出帶得走的素養能力成果,同時也能產出一份漂亮的學習歷程檔案。

附註:本文特別感謝教育部師藝司委辦計畫的支持。

延伸閱讀
阿根廷熱血球迷的創意改編,《Muchachos》世界盃爆紅成神曲、連梅西都愛
「我在逃往防空洞的路上還在餵兒子」——烏克蘭女性在俄烏戰爭中是如何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