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新藍海-缺創作力 VR應用未大爆發關鍵

工商時報【劉維公】 關於實境技術,外界有個刻板印象,常把該技術當作娛樂遊戲、科技玩具。殊不知,「創造力」才是實境技術的核心價值。缺乏創造力,實境技術將只是進化的投影機,不會是劃時代的新科技。 目前在東吳大學展出的實境藝術節「方寸之間:實境互動地景藝術的進行式」,是全台第一個倡導實境校園的藝術節,結合藝術、科技與文史,賦予空間環境、文化藝術、校園生活、高等教育一種新的時代意涵。同樣的思維與作法,也可運用在公共藝術、文化導覽、品牌異業結合等領域。 業界宣示2016年是VR元年,但其應用至今仍未大爆發,原因並不是資金與技術還沒到位,而是創作者的低度參與。這也是學界想要倡議「實境創作」的概念,它絕對是文創工作者不可忽略的新舞台 所謂「方寸」是指畫框大小、也是螢幕規格。由於實境技術的應用,在小小方寸之間,可以是新型態文化藝術創作的新天地,也是人們美感體驗的新模式。 美學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發展項目,傳統做法是在校園中找到適當位置放置藝術作品,然而校園空間有限,設置過程又牽涉維護管理的問題,使美育推廣受到不少限制;一旦運用實境技術,即可突破空間與維管等問題,讓藝術與校園結合的門檻大幅降低,如今只要一支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方寸之間」的AR app,即可悠遊在校園中欣賞9位藝術家、11件作品,體驗驚喜的美感。 以這次展出的陳擎耀作品「親愛的Mr. Chen,我們愛您」為例,原本靜態展出的獨裁者人頭肖像,透過實境技術,做出動態的「印度式搖頭」效果,凸顯這幅作品諷刺當代政客虛偽狡詐的創作意涵。 實境創作是文化創意工作者應積極投入的新領域,是一個說故事的利器,也可以激發異業結合的效益,例如藝術與校園導覽。 「方寸之間」app不僅介紹藝術作品與藝術家,也針對藝術作品所在地的校園文史進行導覽,例如外雙溪校區文舍、城中校區崇基樓等命名由來,既可發揮美感教育功能,同時可以提高師生對學校特色的認識與認同感。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