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這樣改變世界

(繪圖:Olena Shmahalo)
(繪圖:Olena Shmahalo)

史瓦茲(Jen Schwartz)

2020年春天,一幅漫畫在社群網站上流傳:四周環海的小島上有座城市,天際有個對話框寫著:「記得洗手,一切都會沒事。」在海面不遠處,標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的大浪即將淹沒城市。在這道浪之後是另一道標示「經濟衰退」更大的浪。在它之後則有一道滔天巨浪,眼看就要吞沒一切,標示著「氣候變遷」。

拙劣的訊息傳遞、任性的毫無準備,以及精疲力竭的混亂,在這些凸顯防疫失序的時刻,我總是會想到加拿大漫畫家馬凱(Graeme Mackay)所發表的這幅漫畫。雖然美國的情況與漫畫的預測不一樣,美國去年的經濟其實是成長的。這是否意味著疫情造成的損害不如許多人預測的那麼糟?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考量另一個誇張的情境:美國通報的新冠肺炎病例數(以及死亡人數)是全球最高。

過去兩年來,全球充斥了不協調、矛盾和荒謬。以信使RNA(mRNA)疫苗(參見〈mRNA療法即將到來〉)為例,全球科學家集思廣益(參見〈科研溝通新模式〉),催生了超級有效的疫苗,比任何人所想的都更早問世。但在廣泛施打疫苗一年多後,美國是富裕國家中疫苗接種率最低的。一些美國人認為,疫苗即使不是真的武器,也是一種用於壓迫的武器。

終結疫情的最佳工具卻被政治化了,令人訝異。行為科學家、錯誤資訊研究人員、社會學家、歷史學家以及小說家,在2020年振筆疾書(有時在本雜誌上),呼籲人們關注認知偏誤、影響力操弄、疫苗不平等議題(參見〈疫苗竟成氣候峰會入場券〉),以及公眾信任度。新冠肺炎疫情從來沒有成為使美國團結起來的「共同敵人」。如同現任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科學與社會事務副主任尼爾森(Alondra Nelson)在2020年12月解釋:「團結這種理念(尤其是在戰時)是藉由製造外部敵人而產生。」的確,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就想要把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怪罪給中國,藉此製造敵人。他的仇外言論已經散佈,餵養了危險的陰謀論(參見〈陰謀論混淆病毒起源〉),威脅到科學研究,並導致仇恨犯罪的增加。

新冠病毒也引發出其他期望與轉變,並非全然是壞事。很多居家工作者發現了掌握自己時間的益處(參見〈工作意義永遠改變〉)。人們因新冠肺炎疫情減少開車,讓歐洲城市順理成章設置更多腳踏車道,得以一窺無車未來城市(參見〈從封城看車流量減少的好處〉)。疫情揭露了不為人知的依存關係,例如醫院對液態氧的需求推遲了火箭發射時程(參見〈液氧短缺延遲火箭發射〉)。這場疫病大流行也讓不平等更加惡化(參見〈疫情擴大貧富差距〉),致使憂鬱症的盛行率上升、道德傷害成為常見詞彙,導致學生的學習軌跡在未來幾年都面臨惡化。

持續面對全球公衛緊急狀況的喧囂,很難注意到令人擔憂的新趨勢(參見〈從圖表看新冠疫情兩年來的衝擊〉)。我們應該要更加重視新冠長期症(long COVID),可能有幾百萬人在染疫後產生長期健康問題,連醫療體系都束手無策。就跟氣候危機一樣(參見〈防疫都做不好,怎防災?〉),很多人將不再關注新冠長期症,因為症狀並不劇烈,而且往往相當不明顯,並不容易很快就找到療法。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得知疾病造成的傷害。未來雖然黯淡,但也充滿希望。在病人倡議者(patient advocate)的推動下,針對新冠長期症的研究,將有助於更加了解其他感染症和自體免疫疾病(參見〈新冠長期症不容忽視〉)。

當本期特別報導尚在規劃時,Omicron變異株還沒出現。我很好奇即使人們撐過這波疫情,是否會對還沒結束的大流行病相關報導感興趣?疫情還未終結(參見〈新冠病毒永滯不離〉),可能是因為全世界的人們還沒有全數接種疫苗,致使傳播力更強的變異株伺機感染我們,這並不是散佈恐慌。

我們都已對新冠肺炎疫情感到厭煩。但我們不能放棄,把集體命運任由新冠病毒擺佈,或在疫情高峰過後鬆懈下來,並一廂情願認為最好的情況會發生。抗拒改變並不是讓疫情轉變成地方病的關鍵,也不會促使我們周全減緩更洶湧的氣候危機。本期特別報導彙集了一系列文章,為的是反映新冠病毒這樣改變世界,以及世界何以抗拒改變,儘管新冠病毒擾亂了一切,儘管它讓我們知道哪些環節最需要做出改變。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2年第243期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