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池上生態淨土 富興社區路殺止步

台東縣池上鄉因伯朗大道和金城武樹聲名大噪,每年遊客量突破百萬人次,位於海岸山脈山腳下的富興社區卻是生態淨土,人為干擾少,孕育包括藍腹鷴、食蟹獴、穿山甲等保育類動物及原生種植物,文獻卻從未有過紀錄,僅能憑當地長輩口述輾轉得知,社區因此發起山區水田生態調查,驚喜得見不少「傳說」中的動物,而生態調查工作如今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也讓富興社區搖身成為生態守護村。

記錄生態 屢獲林業署肯定

台東縣青銀共創社會暨環境關懷協會生態專案經理林國欽2014年以富興社區發展協會為起點,參與林業保育署社區林業計畫,在海岸山脈做動植物調查,查看生態攝影機畫面時看見山羌、穿山甲、藍腹鷴、白鼻心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他與當地居民忍不住驚呼,「曾聽聞長輩說過,從未看過!」

林國欽原本打算查閱文獻紀錄了解海岸山脈生態,卻發現台灣很多文獻都僅記錄到中央山脈,因為不願當地動物只淪為傳說或圖鑑,他決定著手記錄當地生態。

為使在地居民了解與愛護家鄉生態,池上鄉富興社區發展協會2018年邀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公民科學路死大調查和生態攝影記錄,由婆婆媽媽擔任調查員,成果斐然,1年來共記錄200多筆資料、35類物種。

林保署台東分署自然保育科長林孟怡大讚,富興社區成員執行用心、成果也豐碩,因此獲得2018年特優、2019年優等及2020年特優等全國社區獎項。

降低恐懼 民眾不再打蛇

在池上常有大批人群聚集在路上手持棍棒或器具「打蛇」,甚至開車試圖輾死蛇,民眾說,蛇很危險,不打死怎麼下田,但當林國欽詢問是否曾在田裡被蛇咬過?卻無人應聲。他先教導社區民眾分辨無毒及有毒蛇類,降低恐懼感,再進一步說明為何要調查路殺動物。

社區邀請當時僅是生態愛好者(現為青銀共創協會理事長)的林耿弘擔任首任路殺調查講師,他推動消費點券為誘因,邀請社區居民若拍下路死動物,就能獲得50元點數,但居民多半務農,不諳手機操作,有居民好奇問「拍這要幹嘛」,更有人直接拎著動物屍體來領點券。

參與生態調查的宋崔慧蓮說,每逢農田割稻期間,197縣道上常出現松鼠、蛇、鱉等動物,起初覺得「很可怕,動物屍體往往都是血肉模糊,不太敢看」,久而久之了解到人車應讓不懂交通號誌的動物先通過,也因此放慢車速。

搶救受傷動物 成為習慣

林姓居民說,從每3個月大家齊心投入生態調查,如今成為習慣,若在路上發現受傷動物,都會熱心地送到野灣動物醫院搶救,最常發現烏龜、鱉、松鼠、蛇類、鳥類,當然也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生物。

張姓農民說,曾拾獲受傷白鼻心,照料時很挑食,不吃其他水果,只吃黃金果,經數周照養後野放回山林,像照顧寶寶很有成就感,家中長輩見到則大驚「果子貍,這是山中好友,已有數十年不曾見過了!」

歷經數年調查分析,社區已累積1000多筆紀錄,總共有八哥、紅冠水雞、白腹秧雞、食蟹獴、蛙類等80多種生物,甚至曾記錄到一級保育類的柴棺龜。透過社區計畫喚起民眾對生態重視,除了維持在地生物多樣性,更能進一步守護本土瀕危物種。

重回兒時 蟲鳴鳥叫變多

農民本對生態漠不關心,如今從實踐中開始注重生態,野生動物也成為街坊間問候的話題之一,「今天早上看到白鼻心了」,生態調查從單次參與,成為日常生活,甚至萬安國小學生也會關心遭窗殺的五色鳥,還會主動打電話通報;高齡農友說,清晨起床時,蟲鳴鳥叫聲確實變多了,讓他重拾孩提時光,很開心。

動員令─台東縣池上鄉

● 人口數:7746人(2024年5月底)

● 土地面積:82.685455平方公里

● 古地名:大陂、大坡、新開園

● 池上鄉長林建宏的一句話:池上鄉以友善動植物及環境出發,歡迎所有旅客到訪關懷。

● 知名人物:駐村藝術家蔣勳、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正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