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農村轉型再生 樂當最佳筍友

古坑鄉長林慧如。(周麗蘭攝)
古坑鄉長林慧如。(周麗蘭攝)

古坑鄉是雲林海拔最高的鄉鎮,就像雲林人的後花園,距離古坑鬧區4公里的大埔社區到處是竹林、柑橘,知足樂天的3個鄰、200多名村民胼手胝足勇奪國家環境獎,社區理事長張和賢也獲得農村領航獎,「山不在深有仙則名」就是大埔社區的寫照。

雲林縣野鳥學會為保育諸羅樹蛙最需要的竹林棲地,18年前發起「綠標竹筍」計畫,時任第1屆社區理事長、從彰化二水鄉搬來的柳四勇鼓勵村民參與,獲得40多戶居民響應,讓他喜出望外。

慧眼識英雄的柳四勇發現大埔有淺坡,很適合健走運動,還有1條蜿蜒河流可以玩水,有發展生態村的潛力,找來土生土長但外漂謀生的張和賢返鄉當左右手,規畫10年藍圖,一步步帶村民整理家園、種花種草,並舉辦竹筍節推廣大埔特色。

不過,說服村內長輩整頓自家並非易事,張和賢想出絕招,就是勸說老人家如果家中沒有「不該出現會爬的動物」,然後種花種草,年輕人就會願意回來,終於讓社區踏出小而美的第一步。

多元化經營 社區永續發展

正好雲林縣府開辦社區PK賽,大埔社區懷著打造生態村的理想一邊參賽一邊修正,15年來參賽14次,補助款全用來「塑造景點」,包括生態教育園區、行殿吊橋、大埔客棧、樂活山田植物園區、感恩亭、大埔鐵馬休憩驛站、點心DIY工作坊、水留大埔生態水池等大大小小20多個打卡點。

但大埔社區營造也曾遇到瓶頸,有投資經驗的張和賢認為,如果沒有經濟活水,社區營造勢必走不下去,看著竹筍節雖然熱熱鬧鬧舉辦多年,筍農收益卻不見顯著提升,收購價格一直停留在每公斤10元,他堅信大埔必須自立自強,想辦法賣筍乾、筍片、醬筍、筍絲,多元化經營才能讓大埔社區永續發展。

因此張和賢在接下社區理事長後,決定將社區與農村再生計畫接軌,結合生產、生活與生態,成立名為「筍友部落」的竹筍加工合作社,更打造可DIY、可賣餐點的「大埔客棧」,釋出農村小旅行套裝行程,舉凡採柳丁或茂谷柑、割麻竹筍、料理DIY、吃竹藝套餐,都是吸引都市人的亮點。

筍友部落、大埔客棧 吃好料

在張和賢與社區民眾集思廣益下,「筍友部落」陸續開發出熟脆筍片、黃金醬筍蛋、韓式香脆筍、醬筍鮮蝦米粉湯等料理包,原料都是村民親手種植的麻竹筍,收購價也提高到每公斤18元、甚至20元。

喜見筍友部落、大埔客棧的生意愈來愈好,張和賢還提撥一部分發放重陽敬老金,村民受到鼓勵,樂於支持社區繼續推動營造計畫,不少青年、中年村民也開始抽空回鄉照顧老家的竹園。

18年磨一劍,環境部第9屆國家環境教育獎今年6月公布,大埔社區發展協會以環境永續做為社區發展願景,透過竹筍節及各項節慶活動推廣社區文化及產業,並設計四季環境教育教案推廣低碳永續旅遊,打造生態教育園區、建立生態綠網,復育台灣南海溪蟹及螢火蟲,加上就地取材的DIY體驗課程,傳承竹藝且再活化,脫穎而出奪下社區組優等獎。

張和賢眼眶泛淚光說,第1代投入大埔社區營造的村民多已80、90歲,不少人已凋零,原本夢想就是使大埔變成溫暖的地方,現在社區自己有能力照顧老人、外漂的村民願意返鄉繼續為社區打拚,「這就是我們要的,這種感覺很好!」

顧弱勢凝聚居民 社造典範

嫁到斗六的56歲村民黃秋菊說,大埔是她永遠的娘家,每當社區舉辦竹筍節、母親節、父親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整個社區就像溫暖的大家庭,只要理事長和總幹事一聲令下,她都會立刻回來幫忙除草、撿石頭,「我很喜歡這種無形的牽絆, 讓我有繼續學習的動力。」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她很佩服大埔社區的毅力與潛力,大埔的農村再生計畫是成功轉型的典範,她車上隨時載著大埔的竹筍加工品,社區一方面照顧弱勢農民,另方面也凝聚彼此感情,她期待大埔經驗可以不斷copy,縣內每個村落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古坑鄉長林慧如說,從第1任理事長柳四勇開始,經繼任的張助雄、現任張和賢3位理事長,大埔社區得獎無數,包括雲林縣首屆社區PK賽第1名、雲林縣金牌農村、農業部金牌農村領航獎、社區返鄉青年百大青農獎,國家環境教育獎,真的很不容易,堪稱農村社造典範。

動員令─雲林縣古坑鄉

● 人口數:2萬9679人(2024年9月底)

● 土地面積:1.66 平方公里

● 古地名:庵古坑、尪婆仔坑

● 古坑鄉長林慧如的一句話:現代人大魚大肉,大埔社區掌握契機,推廣解油膩又健康的好食材「筍子」,竹筍節連續辦了14年,社區第2、3代都回來了,融合老經驗與新知識,搭配食農教育、環境教育、農村生態小旅行,大埔社區正努力展現生命力與生產力,他們的努力難以被忽視。

● 知名人物:布袋戲歌后西卿、前立委廖福本、前立委林國華、前立委賴勁麟、耐斯集團前總裁陳哲芳、國宴御廚「水蛙師」張和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