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說話變慢、忘詞,哪個才是失智警報?多做一件事防腦退化

年紀愈大,說話愈容易忘詞,許多人認為這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前兆,加拿大最新研究卻推翻這個想法:「說話忘詞」是正常老化現象,「語速變慢」才更是失智警報。

與朋友聊天聊到一半,突然停頓,想不起來「正確的用詞」是什麼?這樣的「忘詞」現象,被許多人認為是失智前兆。然而,一則最新研究卻推翻這項認知──比起說話忘詞,「講話語速變慢」是更精準的失智指標。

專長高齡研究的加拿大多倫多灣巒醫院(Baycrest)與多倫多大學共同研究,針對125名年齡介於18~90歲受試者,進行3種不同項目的評估,包括:圖片識別、圖片描述、以及認知能力評估。

在「圖片識別」環節中,受試者會一面看著圖片、回答關於圖片的問題,一面聽見耳機中播放著干擾性詞語。研究人員想透過打斷受試者思考,評估他們是否能維持資訊處理能力、精準辨識圖片內容。而「圖片描述」環節則請受試者描述自己看到的2張複雜圖片,再運用人工智慧軟體,針對受試者語速、停頓思考的程度,進行語言表現分析。

最後,研究再針對每個受試者進行大腦的「執行功能」評估。執行功能是了解大腦退化程度、失智風險的重要指標,一個人的專注程度、避免分心的能力、以及處理衝突性訊息的能力,都會影響到執行功能。

圖片來源 / photoAC
圖片來源 / photoAC

「忘詞停頓」不代表失智,屬於正常退化

不意外的是,許多面向的語言能力都會隨年齡增長衰退。比如說話時停頓忘詞、思考該用哪個詞彙最合適,這種情況,在年紀愈大的人身上,愈需要更長時間找到合適的詞。

但研究卻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尋找正確詞彙的停頓次數、停頓時間,跟大腦的執行功能沒有顯著關係。換句話說,停頓多少次、停頓多久,無法代表失智的風險跟程度。

「說話忘詞代表可能失智」,這樣的理解可能有誤,因為時常停頓、忘詞只是老化的一種表現,卻不見得代表失智,認知能力也未必有下滑。對於那些常常說話忘詞、擔心自己失智,但是說話速度依然正常的人,或許可以寬心一些。

還有一個類似的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syndrome),也就是明知要說什麼、卻說不出口,這在過去的研究中也發現,跟失智症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專家:及早發現失智,「說話語速」應納臨床評估

相對而言,研究發現,一個人整體說話的語速愈慢,大腦的執行功能就愈差,失智風險也愈高。「語速變慢」比起忘詞,反而是認知能力下滑、失智更重要的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平時講話語速的改變,可能反映出大腦出現變化。」研究主筆、灣巒醫院加拿大干預性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主任梅爾澤(Jed Meltzer)說:「說話語速應該作為標準認知評估的一環,幫助醫師在臨床上及早發現認知能力下降、協助熟齡族維持腦部健康。」

除了在臨床上納為評估指標,科學家也認為,這項針對「說話語速」的發現,或可用於開發特定的偵測儀器,及早掌握患者的腦健康,預防更嚴重的失智問題。

語言訓練防失智?專家:多強迫自己說外語

儘管該研究發現語速跟失智有關,但科學家也提醒,還無法證明「訓練自己講話更快」可以預防失智。目前大部分專家都同意的防失智方法之一,是經常使用外語。

巴黎布羅卡醫院(Broca Hospital)雙語及腦部健康研究專家維爾(Caitlin Ware)指出,學習外語的年齡,似乎不如「使用外語的頻繁程度」重要。重點不是幾歲學了外語、或學習幾種外語,而是生活中是否常常使用、轉換多語言。

「(多語言)對認知能力的益處,來自必須抑制你的母語。當你試圖要去想起外語中的正確詞彙,你的大腦就會被迫做這種訓練。」維爾說:「所以如果你很常使用外語,就會更常得到這樣的認知訓練。」

這個過程稱為認知抑制,專家推測,時常進行認知抑制,就能讓大腦對失智症引發的腦損傷更具韌性。當大腦韌性愈強,即使腦健康開始下降,也能維持正常運作更久一點。

澳洲西雪梨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雙語專家、副教授安東尼奧(Mark Antoniou)告訴《紐約時報》:「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都會用到語言,所以具有雙語能力的大腦,是不間斷地在運作。」

安東尼奧特別強調,時常使用雙語、甚至多語言轉換,跟從事其他活動的效益不同,「比如彈奏樂器,就不是無時無刻都能運作認知促進機制,但使用語言卻可以。」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Neuro Science、Independent、New York Times、Berlitz

延伸閱讀:

失智症的原因是什麼?10大症狀、治療預防一次了解

防失智效果比仰睡、趴睡好?又多了一個側睡的理由!

記憶力變差、心情低落 當心身體缺水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