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追夢 還需資本做後盾

工商時報【賴昭男】 不久前,從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到小米科技創辦人雷軍,1個月內,大陸網科巨頭陸續登台演講,暢談創業甘苦與實踐夢想的心路歷程。但讓人眼睛一亮,真正能激勵年輕人往夢想邁開一步的,恐怕是同樣來台演講的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提出的「紫牛創業獎勵計畫」。 獵豹移動的前身是雷軍聯合創辦的金山軟件,在傅盛提出紫牛計畫前,多次提及「雷總」過去對他的拉拔提攜。在他對創業感到迷惘時,雷軍提供支持,並建議他往安全軟體領域發展,於是他才放膽對自己說:「為什麼不能有一個聽起來很瘋狂的夢想呢?」 雷軍演講時說,不管夢想有多麼離譜,都應堅持目標去追尋。但他沒特別提及,在金山軟件化身獵豹,赴美國上市時,他的鼓勵與支持給傅盛帶來的力量。從雷軍到傅盛,從傅盛再到未來紫牛獎勵的眾多新創團隊,一個鼓勵創新、提攜後進的正向循環創業環境已然成形。 實踐夢想畢竟需要資本,台灣年輕人也許並非不願瘋狂做夢,而是根本沒有做夢的環境。雷軍提及自己的創業歷程時就強調,對於初創公司來說,「第1筆的資金非常重要」。就連大陸創業家也相繼指出,台灣年輕人很優秀,但缺乏良好的創業環境與前人的指點拉拔。 讓人感慨的是,過去台灣也曾以中小企業打拚出的經濟奇蹟傲視全球,無論是王永慶的「勤勞樸實」精神,還是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理論,或是那句耳熟能詳的「華碩品質、堅若磐石」,這些創業故事都成為激勵台灣年輕人勇於創業、走出國門的推手,更成為對岸官員、企業取經學習的榜樣。 然而,在進入服務細緻化、網路無國界的新經濟時代,面對大陸崛起、科技巨頭相繼提出獎勵創業基金或計畫背後,台灣政府、企業與社會也得省思,過去的創業精神何以沒有形成正向循環?期待有朝一日,台灣也能提供年輕創業者一片生長茁壯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