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人菌」重症數飆3倍,赴日旅遊需要擔心嗎?

日本出現俗稱「食人菌(噬肉菌)」的A型鏈球菌疫情,截至6月2日已有977人發生「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近3倍,赴日旅遊安全嗎?

針對日本因A型鏈球菌感染,導致毒性休克症候群個案創歷史新高,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回應,A型鏈球菌感染無論國內外都十分常見,在台灣並非法定傳染病,患者無需通報,但仍會持續對侵襲性的鏈球菌感染個案做基因定序。

日本今年的感染重症者截至6月2日已達977人,與去年一整年的941人相比多出許多,預估年底患者數量可能會再上升。日本厚生勞動省於官網說明,造成毒性休克症候群患者增加原因不明,推測可能是因A型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咽喉炎有關。

讓人聞風喪膽的「食人菌」其實很常見?

旅日達人、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林氏璧)於Podcast中表示,這次將A型鏈球菌報導為「食人菌」,主要是沿用日本新聞媒體的稱呼,A型鏈球菌引起的症狀,英文原文是「Flesh-eating disease」,較準確翻譯應是「噬肉」,意思是導致軟組織壞死,但不論翻譯成「食人菌」或「噬肉菌」,其實都沒有字面上那麼可怕。

被日本媒體稱為「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其實十分常見,孩童喉嚨發炎有20%~30%就是該菌造成。圖片來源 / Freepik
被日本媒體稱為「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其實十分常見,孩童喉嚨發炎有20%~30%就是該菌造成。圖片來源 / Freepik

孔祥琪表示,5~15歲幼童較容易感染A型鏈球菌,但無論老少也都有可能染病,感染症狀普遍為喉嚨及皮膚發炎等。根據美國CDC資料,孩童喉嚨發炎有近20~30%是該菌導致,成人因該菌導致的喉嚨發炎則降至5~10%。A型鏈球菌造成的喉嚨發炎潛伏期約2~5天,除喉嚨痛外也可能伴隨發燒,須使用抗生素治療。

除咽喉炎外,不少蜂窩性組織炎也都是A型鏈球菌感染引發。成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蔡進相表示,該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同屬蜂窩性組織炎常見致病菌,身上有明顯外傷例如傷口、香港腳,或淋巴循環不良者是主要高風險族群,但沒有明顯傷口也可能感染。

感染後出現蜂窩性組織炎,意味著有如蜂窩狀的皮下脂肪組織發炎腫大,若感染更進一步深入皮膚深部組織或筋膜,則稱為壞死性筋膜炎,這時候才是俗稱的「噬肉」狀況,若不盡速就醫恐須截肢,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日本A型鏈球菌重症是去年同期3倍,赴日旅遊如何防範?

相關新聞一出,引發民眾擔憂是否赴日旅遊會有風險。對於有意至日本旅遊但對A型鏈球菌感到擔心的民眾,蔡進相表示,該細菌是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若平時能注意個人衛生觀念,例如出入人多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勤洗手並保持謹慎,不至於要取消日本行。孔祥琪也表示,外出旅遊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有風險,若民眾在外無法順利濕洗手,用酒精等乾洗手替代一樣有效。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雖然日本A型鏈球菌重症是去年同期3倍,蔡進相指出,現階段的數字與去年相比確實有增加,需要提高警覺但不用過度擔憂或恐慌。且台灣就醫環境較為便利,若民眾有提早警覺就醫,病況到醫院後進展到毒性休克症候群機率不高,意味著整體死亡率也低。

台北長庚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顏盟修表示,由A型鏈球菌感染演變成重症機率不高,目前自己遇到的個案一隻手就可以數得出來。與台灣相比,日本境內感染出現毒性休克症候群,則有30%的死亡率,推測可能與就醫便利度相比不夠高等原因有關。

幼童、手腳有傷口者、免疫力低下或服用免疫抑制劑者這3大族群,因A型鏈球菌感染而發生毒性休克症候群機率相對較高,較需提高警覺。

重症雖少但病程進展快,何時該就醫?

毒性休克症候群患者數量少,但「病程進展迅速」是其特色。顏盟修表示,一開始可能會有發燒、倦怠等症狀,若未積極處理,可能早上還好好的,下午就突然出現白血球數量增加、血壓降低、意識模糊、嘔吐、四肢疼痛等情形。愈晚治療死亡率愈高,孩童死亡率約為30~80%,成人則是30~60%不等。

根據日本媒體《SBC信越放送》報導,信州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感染科醫師金井信一郎指出,雖然A型鏈球菌感染前期投藥即成功治癒率高,但如果不幸進展至毒性休克症候群,初期症狀則難以分辨。蔡進相對此強調,如果民眾發現皮膚出現紅、腫、熱、痛且治療效果不佳時,就應「提高警覺」並「盡速就醫」。

延伸閱讀:

10大高蛋白質食物排行,蛋白質攝取量、好處一次看

傷口紅腫熱痛小心!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恐致死,正確清潔4步驟防感染

咽喉炎吃什麼緩解?會自己好?咽喉炎5症狀快就醫治療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