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三陰性乳癌免疫療法 醫盼納健保

國內乳癌死亡率趨勢未見明顯下降,醫病呼籲健保應加速趕上歐美治療指引,及早提供給早期病人合適的術前與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選擇,期盼能幫助預防復發。(記者戴淑芳攝)
國內乳癌死亡率趨勢未見明顯下降,醫病呼籲健保應加速趕上歐美治療指引,及早提供給早期病人合適的術前與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選擇,期盼能幫助預防復發。(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3歲粉領族陳小姐,兩年前洗澡時意外摸到右胸有異物感,就醫檢查為0.5公分纖維囊腫,不料追蹤不到半年,竟長成4.2公分的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整整大了8倍。

陳小姐表示,在醫師建議下,術前增加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手術時腫瘤明顯縮小至2.2公分,術後持續使用免疫藥物。她強調,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免疫藥物,手術腫瘤可能縮得更小,抗癌路上也少些折磨。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相較於歐美乳癌死亡率自30多年前出現下降趨勢,台灣乳癌死亡率卻未明顯下降,可能原因之一與藥物有關,國內乳癌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用藥,健保給付仍未跟上歐美醫學會的治療建議。

因此,陳守棟表示,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除了篩檢發現早期乳癌,提供可能合適的治療選項、健保給付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也都是關鍵之一。

中醫大附醫乳房外科劉良智教授表示,三陰性乳癌手術後1-3年是復發高峰期,特別是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的「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復發風險高,亟需更有效治療選擇。

陳守棟指出,早期三陰性乳癌通常不適合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除了化療,目前僅有免疫治療可用。

因此,術前輔助治療不但有助於減少手術切除乳房與腋下淋巴的範圍,透過病理完全緩解率(PCR,即病理上已找不到癌細胞)數值「算命」,評估預後和藥物反應,做為後續「改運」,加強術後輔助治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