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一定好? 來看你是「狼型」夜貓還是「獅型」早起人 睡眠模式天生就註定

▲「妳昨天睡得好嗎?」比起睡得長,睡得好更為重要。圖/getty images
▲「妳昨天睡得好嗎?」比起睡得長,睡得好更為重要。圖/getty images

「妳昨天睡得好嗎?」、「你知道嗎?晨型人與夜貓子是天生註定。」、「早睡早起一定好?」根據研究指出,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的生理時鐘,沒有早睡一定好、晚睡一定不好,因為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睡眠專家Philip Gehrman指出,有30%至40%的人,生理時鐘取決於遺傳。

「睡得長=睡得好」 這些睡眠迷思你中了嗎?

有句話說:「睡得好,健康沒煩惱!」可見睡眠品質的重要性,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顯示,醫學建議平均睡眠時長應為7-9小時,然而,國人平均睡眠時間約為6.67小時,若以低標7小時來計算,少了33分鐘,而每5人當中就有1人有睡不好的問題,約390萬人有失眠的困擾,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的統計指出,台灣安眠藥用量突破10億顆,疊起來的高度,相當於4,170座的台北101,當中更有超過200萬人有慢性失眠的問題。

談到睡眠品質,不少人會直接聯想到「時間長度」,認為「睡得長=睡得好」,事實上,這個觀念完全錯誤,比起時長,優質得睡眠品質更重要,而且根據研究指出,擁有優質睡眠的人,可能僅需要6.5小時的睡眠品質足已,而且睡過長或過短,都可能加速大腦的老化。

你是哪一型人?睡眠時型告訴你

臨床心理學家、美國睡眠醫學協會專家Michael Breus將人的睡眠時型分為4種,分別為「獅型人」、「熊型人」、「狼型人」、「海豚型」,其中「熊型人」佔比最多,這一類人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如果沒有睡飽,整天就會昏昏欲睡、精神不佳;其次是「獅型人」及「狼型人」,「獅型人」大多很早起,並且一起床就精力充沛、頭腦清醒,但也因為早起,因此在晚上時較容易感到疲累;而「狼型人」就是屬於標準的夜貓子族群,不但很難早起,且愈晚愈清醒,基本上不到半夜不睡覺;最後則是「海豚型」,這一類的人普遍淺眠,且很難入睡,多半還可能有失眠的困擾。

規律睡眠比早睡更有用? 入睡前千萬別做「這件事」

「早睡早起一定好?」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都指出,「早睡早起≠健康」,原因在「早起」可能是因為失眠或是睡眠障礙所造成的,其次,每個人都有專屬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又被稱為生理時鐘,有些人是天生的,有些人則是會受到日常生活、光照的影響,進而改變生活作息的型態,也因此比起早睡早起,「規律作息」、「睡得好」、「睡得夠」更為重要。

不少人想要改善睡眠品質,為了助眠、改善入睡困難,決定「提前上床」,結果卻得到反效果,不僅越躺越清醒,而且睡眠品質也走向低谷,原因在於當無法確實入睡時,腦袋就會開始胡思亂想,而大腦就會誤判床是思考事情的地方,進而導致慢性失眠,此外,不少人提前上床,翻來覆去睡不著,就拿起手機來滑,卻忘了手機會發出藍光,而藍光會讓大腦接收到錯誤認知,讓人更難以入睡。

改善睡眠品質有方法! 試試看一起做

到底要如何改睡眠品質與加速入睡,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 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比起早睡早起與睡得長,規律睡眠更重要,按照自己習慣的睡眠方式,並且不輕易改變原有的睡眠規律。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顯示,睡眠不規律可能會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風險。

2. 降低外在因素的影響: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降低接觸干擾睡眠品質的一切事物,同時,減少聲光、藍光效果對大腦的影響,入睡時也盡可能保持環境昏暗,室內溫度不宜過熱與過冷。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神經科學教授 Matt Jones曾經做過一項調查指出,外在環境會改變與損害睡眠品質。

3. 透過「食補」幫助睡眠品質改善:睡前可以攝取適量的乳製品、深色蔬菜、堅果、水果等,幫助身體補充適量的鈣與鎂,原因在於缺鈣與鎂,都很有可能是導致失眠的原因,其次,若想要透過保健食品來助眠,建議可以選擇含有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的天然胺基酸GABA與人體必須的胺基酸色胺酸,來幫助提升睡眠品質。

無論你是晨型人還是夜貓族,切記要睡得著、睡得好,尋找適合自己的睡眠方式,比任何事情來得重要。除此之外,也要盡可能將作息固定,且維持適當的運動、均衡的飲食,睡前減少任何會影響睡眠的外來因素,都有助於睡眠品質的提升。

看更多專題內容「如何睡得健康又漂亮? 打造好眠體質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