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空腹吃粽子 易腸胃不適

現在市面上的粽子種類多元,依不同作法及配料,可分為鹼粽、客家粽、小米粽、南部粽、北部粽等,孫語霙營養師表示,現今粽子成為端午節必備元素,常常粽子多到吃不完,甚至把粽子當早餐吃,由於粽子本身不易消化,早晨空腹食用糯米或油膩食物,更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反應,造成身體一大負擔。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適逢春夏交替、季節轉換之際,由於天氣炎熱、病菌容易滋生,常引發各種傳染疾病,也因此流傳許多驅邪避凶、保護健康的傳統習俗。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在正午陽氣最旺盛時吸收正能量,如:飲午時水、食用五種黃色食物(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黃及雄黃酒),習俗中透過這些方法可以幫助身體解毒制煞、增加正氣能量,驅邪避暑、預防疾病。

事實上「飲午水」、「吃五黃」的傳統習俗原本象徵著古人對於健康的追求,但演變至今,現在最廣為人知的端午習俗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吃「粽子」,成為端午節必備元素!粽子多以糯米製成、其中亦有驅邪意涵,端午節自己在家包粽、外面買甚至送禮常都以粽子為主,常見民眾粽子多到吃不完,連續好幾天甚至連早餐都吃粽子!然而粽子本身不易消化,早晨空腹食用糯米或油膩食物,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反應,對於身體更是一大負擔。

孫語霙營養師分享,現在市面上的粽子種類多元,依不同作法及配料,常見粽子種類大致可分為以下五種:一、鹼粽:以糯米浸泡鹼水製成,常佐以砂糖及蜂蜜食用,糯米含支鏈澱粉、烹煮後的米飯黏性高,容易造成腸胃脹氣、消化不良,加上沾醬含糖量高,容易攝取過多糖分影響精神狀態。

二、客家粽:以糯米粉揉製而成、口感像粿一樣軟Q,配料以蝦米、蘿蔔乾特色,由於醃漬物本身鈉含量高,食用時又佐以醬油食用,單顆就超過整日可攝取鈉含量總量。

三、小米粽:以小米為基底又稱「阿粨」,特色以高粱、假酸漿葉及月桂葉增加香氣,為相對健康的養生粽。

四、南部粽:以生或半熟的糯米搭配餡料蒸煮而成,口感相較北部粽較軟Q且熱量相對低,但配料以帶皮滷肉、搭配花生粉食用,是影響熱量及油脂攝取的關鍵。

五、北部粽:事先將糯米及餡料油炒後蒸煮製成,口味鹹香、粒粒分明,由於油脂含量本身就高,加上鹹蛋黃後,為所有粽子種類中熱量最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