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觀點-搶糧食?酒精汽油遇道德難關

旺報【許昌平】 2008年前,原油價格高漲之際,乙醇汽油(台稱酒精汽油)曾被視為優良的汽油替代產品,大陸及台灣都曾以政策推廣,結果10年過去,普及率依然不高,歸根究底,除了消費者不買單,企業也缺乏支持的誘因外,很大原因是跟人類搶糧食,有很大的道德問題。 「酒精燃料」作為能源危機下的「石油替代物」,很早就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實一般政府大力推動酒精燃料,主要著眼點在能源獨立自主,以及進一步想幫農民增加收入消耗庫存,和一般消費者的想法有很大出入,難怪接受度不高。 其實,從2009年以來,原油價格一路走低,除了甘蔗產量豐富的巴西,製造酒精的成本比汽油還要高,台灣甚至還要進口酒精,消費者和油公司根本沒有使用或推廣乙醇汽油的經濟誘因,另外,汽油混合動力、雙引擎等各式省油技術愈來愈多,加上電動車的進步,乙醇汽油的經濟吸引力就更小了。 除了成本之外,消費者更擔心的是酒精可能造成車輛管線的鏽蝕問題,在燃燒值、動力性也有不盡人意之處,這也是推廣乙醇汽油的一大致命傷。 不過,2008年風靡一時的酒精汽油,突然各國放緩推廣腳步,主要是當玉米、甘蔗都拿去做酒精汽油,就會排擠人類雜糧或動物飼料所需的玉米供給量,結果市場因玉米供給量少,造成大宗物資上漲,連帶也讓動物飼料及人類雜糧價格上漲,這種跟人類及動物搶糧食,相對應於非洲的糧荒,甚是諷刺。如今大陸重推酒精汽油,如何跨過這個道德問題,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