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新科大iLink大師開講 楊光磊教授鼓勵人社生:勇敢挑戰科技業

【民眾網方健龍新竹報導】明新科技大學共同教育學院申請教育部「iLink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計畫」補助,辦理一系列4場「大師講座」,邀請台積電前研發長楊光磊、蔚華科技前總經理高瀚宇等科技產業界不同專業背景的專家,引導人文社會領域學生了解產業界的實務需求或實際問題。

共同教育學院院長趙子嘉表示,台灣科技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半導體、資訊等領域,需要大量如行銷、公關、人資、業務、採購等的技術專才和相關的支援人力,近年來許多企業開始擴大招聘範圍,吸納更多來自人文社會領域的畢業生。

院長趙子嘉指出,共同教育學院和雙語教育中心共同為人文社會領域學生,爭取跨向科技產業領域的機會,申請教育部「iLink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計畫」獲得補助,除了在國際商務外語系進行一系列的半導體跨領域課程,也在近期連續舉辦全校型「iLink大師講座」,包括台科電董事長許若仁「從學涯轉進職涯之路」;教育部iLink計畫總召集人、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教授翟本瑞「老闆的產業還是我的產業?」;前技嘉科技副總、蔚華科技總經理、現任成大工科基金會執行長高瀚宇「電子業供應鏈管理暨品質管理」。

最後一場壓軸則是邀請到台積電前研發長、現任台灣大學重點科技研究學院客座教授楊光磊博士,以「我的半導體人生」為題,為同學解說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半導體學院師長也慕名聆聽講座。劉國偉校長同時致贈感謝狀,並提到人文社會領域學生跨域科技業已成為新職涯趨勢,鼓勵人文社會領域學生勇敢挑戰。

楊光磊教授擁有37年的半導體產業經驗,以生動的半導體科普知識開場,用城市規劃類比積體電路,說明半導體在當今生活中的重要性,並用簡易圖畫介紹半導體製造流程,侃侃而談分享畢生半導體經歷。

楊光磊教授提到,台灣晶圓代工及產業鏈的發展是天時、地利及人和,針對半導體產業的未來,他提出六大論點,分別是地緣政治的變化及全球化的終結;智能製造的地區性客製化;軍備競賽-產能為底氣;產業反民主化-大者恆大,新創企業的高門檻;台灣半導體人才的優勢與挑戰;最後一點他則指出是急需破壞性創新,因此他鼓勵人文社會領域的學生,運用科技及商業模式專業中找到適合的角色,結合科技與人文找到創新機會。楊光磊教授並針對半導體產業選才原則,及各領域學生應如何培養硬實力與軟實力給予指點與建議。

楊光磊教授在專題講座後也參觀校內的半導體人才培育基地。楊教授表示,很開心來到明新科大,遇到過去的同事、員工和朋友,承諾未來只要有需要,就會協助明新,特別在科普教育部分,共同幫助學子與職場對接,提升台灣科技人才的價值。

《圖說》台積電前研發長楊光磊博士(右二)應邀於明新科大iLink大師講座專題演講,鼓勵學生結合科技與人文找到創新機會。(圖/明新科大提供)
《圖說》台積電前研發長楊光磊博士(右二)應邀於明新科大iLink大師講座專題演講,鼓勵學生結合科技與人文找到創新機會。(圖/明新科大提供)
《圖說》明新科大iLink大師講座邀請台積電前研發長楊光磊(左)專題演講,劉國偉校長特別致贈感謝狀。(圖/明新科大提供)
《圖說》明新科大iLink大師講座邀請台積電前研發長楊光磊(左)專題演講,劉國偉校長特別致贈感謝狀。(圖/明新科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