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吃很少又動得多、還是瘦不下來?成大醫3步驟破解
【黃智群(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張芸瑄(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少吃多動為何還是瘦不下來?
已有許多資料證實孩童期的肥胖經常會延續到成年,十分不利整體身心健康的發展。對於肥胖可能造成的疾病,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退化性關節炎、及脂肪肝等,但多數人還不是很淸楚肥胖也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狀態。
在介紹肥胖與發炎的關係前,我們可以先反思一下,儘管人們因為健康、審美觀或生活品質等理由想要減重,但截至目前為止,除了針對嚴重肥胖或有共病者可採用手術外,幾乎缺乏足夠顯著又不復胖的方法。我們慣性地以為若要解決問題,就是朝著問題而去,來場直球對決,然而許多時候,最好的方法卻未必如此。比如這裡所談的減重,大眾耳熟能詳的原則就是少吃多動,但幾十年過去了,有多少比例的人眞的成功了?顯然少吃多動並非解決肥胖的充分方法。
導致減重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可能:
雖有少吃多動的認知,但持續性的發炎卻影響腦部功能,如負面的情緒、減低的自我效能感、衝動控制差、及不佳的執行功能。
少吃多動剛開始雖可顯著減少熱量堆積,但若其他導致發炎的因素遲未獲得矯正,身體代謝與平衡仍處於異常狀態時,後續的減重效果便會快速減少,邊際效應愈來愈明顯。
即使眞的透過少吃多動成功減重了,為什麼多數個案仍會復胖呢?如果我們關注的只有體重機上的數字,而忽略了後續發炎的復發或惡化,肥胖問題終將捲土重來。
因此,如何打破「肥胖」跟「慢性發炎」之間的惡性循環便成為體重管理的關鍵。
抗發炎、減少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下一頁推薦你目前最具實證、也最明確可行的飲食方法!
抗炎飲食:地中海飮食
目前最具實證、架構最完整、也最明確可行的健康飮食便屬地中海飮食了。它不僅被認為可以減少罹患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風險,還可預防失智,延長壽命,其廣泛的身體助益絕不亞於人們額外購買的保健食品,而且不用比較廠牌或配方,只需採買當季新鮮食物,落實於三餐即可。
為什麼地中海飮食能夠照顧好全身大大小小的細胞和組織呢?如果有讀過前面內容,應該可以很快聯想到它也許有抗發炎的效果。沒錯,近十年來,已有諸多研究證實其能顯著降低發炎負擔,比如一篇2017 年發表的回顧性文章指出,地中海飮食是種可以調節發炎的強大工具,不但減緩了老化相關發炎分子的產生,還可促進體內抗發炎機制,因此地中海飮食是對付「發炎-老化(Inflamm-aging)」的良方。
雖然我們不是生活在地中海沿岸,但其實有許多在地常見食材也具有同樣效果,以下將進一步介紹地中海飮食的方針。(惟食物攝取量會受到年紀、性別、疾病與活動量所影響,為避免因遺漏讀者的個別需求而造成誤導,本書只介紹原則,至於詳細菜單規劃可進一步至各地衛生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或醫院營養諮詢門診接受指導。)
1. 大家最常忽略的一點是,其實地中海飮食的基石是多活動!規律運動不僅本身就可以抗發炎,還可改善情緒,增進其他健康行為的維持(包括飮食),促進代謝,讓吃進去的營養能夠被妥善吸收。以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來看,成年人以及沒有因為身體因素而活動受限的老年人,每週都應完成至少150 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次活動應持續10 分鐘以上。所謂中等程度大致就是還可以跟旁邊的人聊天,但是沒辦法唱歌的激烈程度;或以快走為例,要達到每分鐘 100 步以上。
2. 接著進入飮食的部分。建議每餐都要攝取全穀類、蔬菜、水果、以及健康的油脂(橄欖油為主,不宜高溫烹調)。每天攝取適量乳製品、豆類、堅果、與辛香料(如薑黃、茴香,可減少鹽分使用)。每天喝大約1.5~2公升的白開水。目前對於每日建議飮酒量仍有爭議,但有鑑於國人多數是屬於酒精代謝能力較差的體質,建議以盡量不飮酒為原則。
3. 每週至少攝取兩次魚貝類,雞蛋與禽肉可大概二到三天吃一份,盡量少吃甜食、紅肉與加工肉品(每週不超過一份)。
小提醒:魚類與堅果,可以選擇富含omega-3的種類,如鯖魚、虱目魚、和核桃等。而蔬果方面則以能吃到多種顏色為佳,比如火龍果、地瓜葉、木瓜、苦瓜、和葡萄等,其內含的酚類與上述的omega-3都具有良好抗發炎效果。在維生素補充上,若飮食攝取及日晒(每天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之間,晒10分鐘太陽)皆已足夠,則不建議長時間、高劑量額外補充維生素或深海魚油,以免因過量而中毒。
本文摘自《發炎世代》/黃智群(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張芸瑄(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