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告訴孩子「不要想那麼多」為什麼還是想不開?薩提爾講師:別急著否定孩子「不舒服」的感受

李崇義(未來Family作者)

孩子的內在受了傷,先不要急著幫他解決問題,因為「感受」本來就是每個人專有的。

網路霸凌

前幾天聽到一個悲傷的新聞,一位高中三年級的孩子,瞞著爸爸媽媽買了一張火車票,跑到南部的城市去,找了一幢高樓,縱身往下一跳,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從孩子手機裡遺留著給同學的訊息來看,他似乎因為受到網路上對他的人身攻擊,他心情震盪,萌生輕生的念頭。這個孩子為了不讓那些網路留言的酸民好過,他決定用自己的死亡來警告那些罵他的人,要他們一輩子充滿內疚。

孩子的爸媽悲痛欲絕,他們雖然知道孩子在學校裡發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他們都有「勸告」孩子,叫他不要想那麼多,要正面思考,突破困難。

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心也糾成一團,嘆息年輕的生命就因為網路霸凌而消逝,實在不勝唏噓。

我經常瀏覽一些作家或心理師的文章,很多時候在留言處也會瞥見一些令我不舒服的言語,例如:

「有些人自以為讀了幾本書就是專家了,還很會大放厥詞。」

「最好他自己做得到啦,這些很會教別人的人,我才不相信自己有辦法做到。」

「講別人的事都很輕鬆啦,自己下來當爸媽看看,有沒有辦法不對孩子吼叫。」

這些留言光是第三者的我看了就覺得不大舒服,更何況是做為當事人的作者們。有好幾次我都想上去留言回應,表達自己不一樣的看法,或甚至按照我以前的慣性做法,上去筆戰一番。

我發現,那股想要上去留言的衝動其實來自於我內在裡有一股很大的憤怒無法宣洩,而這個憤怒下頭潛藏著一股委屈。

這個委屈,有可能是深怕自己被誤解而產生的感受。

在高中的時候,我曾經被教官找去教官室,他威脅恫嚇地希望我承認我在男生宿舍偷錢。即便我大力為自己捍衛與解釋,教官始終不相信我的清白。

當受到教官冤枉而產生委屈的我去找老師解釋時,老師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別想那麼多,如果不是你偷的,你不會有事的。」

雖然我知道老師說的沒錯,但我怎麼還是覺得很不舒服。後來我與同學一起抽煙、喝酒時把教官十八代祖宗都罵了一輪,才消了一點我心頭之「恨」。

我這才發現,談心事找老師沒用,找教官更不行。找酒肉朋友說不定還比較有幫助一點。只是,原本只是傷心,但找了朋友談話喝酒、抽煙卻也傷身。

「別想那麼多」、「正面一點」、「過了就沒事了」這些語言似乎幫助不了一個受了委屈的我,而我猜可能對於現在的孩子可能也不會起到太大的幫助。

別急著否定孩子「不舒服」的感受

我們從小到大其實也聽過很多人安慰自己的語言,那些話語似乎從來沒有安慰過我們的心,但怎麼會當我們試圖想要安慰別人時,我們還是用同樣的話語呢?很有可能就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學過怎麼去貼近一個人,而是急著打消別人「不舒服」的感受。

孩子的內在受了傷,先不要急著幫他解決問題,因為「感受」本來就是每個人專有的。我們無法跟孩子說「你不用這樣覺得」、「你有什麼好難過的」,原因是感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的。孩子有了這些感受,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先承認與接納孩子這些自然發生的感受,接著再去好奇他們的心理歷程發生了哪些變化。

有的時候大人急於給予答案或是急著安撫孩子,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產生了焦慮或煩躁產生的自動化應對,就像我急著想要上去留言去筆戰,捍衛作家的觀點一樣。

我想叫別人「別這麼想」的同時,是不是其實我自己內在有煩躁?想趕快解決掉別人的問題,這樣我的煩躁可能就會平緩一點。如果是的話,倒不如我們先辨識一下內在這個煩躁是怎麼產生的,這個慣性對於人際關係是否有幫助呢?

覺察到這一點,或許我們就可以先從中斷自己的慣性開始,避免被既有的習慣拖著跑,做出無助於溝通的應對姿態。

網路霸凌無處不在,懂得強化自己的內在,才能躲過那些無止盡的槍林彈雨。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