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遺儒葬於日本 後代掃墓德川家族親自陪同
明朝遺儒之中,有一位因為對朝政失望,因此遠渡日本,終身不履故土,應聘於日本德川家族,著書講學,影響200年後之明治維新。即使後代至日本掃墓,德川後裔往往全程陪同,此人便是朱舜水。
朱舜水(1600年至1682年),浙江餘姚人,出身士大夫書香世家,祖父朱孔孟,曾三辭皇恩不受;父親朱正,為明朝光祿大夫,授總督漕運軍門。明崇禎11年(1638年),朱舜水被推薦於禮部,但鑒於「國是日非、世道日壞」,遂放棄仕途,專注學問。朱舜水與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以及顏元被稱為明朝五大學者。
崇禎17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景山)自縊。永曆13年(1659年),清軍攻陷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朱舜水毅然離開中土,遠赴日本,著明朝衣冠,著書講學,終身不履故土。
朱舜水到日本時,幕府正奉行鎖國政策,因此困在長崎海上,日本學者安東守約得知,多方奔走,日本打破國禁政策,朱舜水得以定居長崎。當時德川幕府對於朱舜水多方尊重。1665年,德川光國(圀)聘朱舜水傳授儒學,朱舜水遂赴江戶(東京)講學,德川光國以弟子禮接待,幕府上下皆以上賓執禮。由朱舜水指導、門生編撰的《大日本史》,影響200年後的明治維新。
永曆36年,朱舜水病逝於日本大阪。德川光國率眾親臨喪禮,安葬於水戶藩主墓地瑞龍山,德川光國整理其遺稿,刊行《舜水先生文集》。
對日抗戰時,日軍衝入浙江餘姚朱氏祠堂,但見朱舜水畫像,恭而退之,可見朱舜水影響力。朱舜水後代前往日本掃墓,德川家族後裔也往往全程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