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癌症榜首換人!肺癌發生人數奪冠,如何早期發現?

嘉義市5屆議員蔡文旭因肺腺癌病逝。2023年8月,他才騎機車到花蓮旅遊,但行程結束返回嘉義,因走路時常會喘看醫師,診斷肺積水立即住院治療,沒想到病情加劇後,再檢查竟是肺腺癌,昨天因肺腺癌末期病逝。肺腺癌惟有早發現早治療才有治癒機會,如何早期發現肺腺癌?

肺癌連續13年盤踞國人癌症死因第1位,也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國健署表示,2022年我國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1.8人,相較2011年每10萬人26.0人,已下降16.2%,但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一位,占了2022年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4%)。另全球女性肺癌標準化發生率在高社經發展國家都在上升,國內也觀察到這樣的趨勢,我國2020年肺癌個案有吸菸者占34.3%,其中男性肺癌63.9%有吸菸,女性肺癌僅6.3%有吸菸。

鑑於肺癌嚴重威脅國人生命,尤其肺癌患者有許多不吸菸的女性,《康健》雜誌投入龐大資源,進行台灣首度比對患者近40年的生活地點、健保與空污等統計資料,於2021年10月出刊〈新國病大調查:台灣肺癌關鍵30年〉,揭開肺癌變成台灣新國病的可能路徑。2022年,政府宣布提供肺癌高危險群公費篩檢,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早期肺癌5年存活率9成以上 第4期急降僅剩1成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院長楊政達指出,肺癌患者存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無明顯特徵,而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尤其肺腺癌,初期幾乎無症狀,但原發腫瘤在很小顆的時候,甚至1公分時就可能轉移到遠處器官,讓病程快速進展至第4期。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肺癌(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2020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我國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晚期個案占6成以上,錯過早期治療機會。

「要改善肺癌的死亡率,最好的方法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根除,」楊政達說,早期肺癌治癒率可以達到9成。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

公費肺癌篩檢確診肺癌個案531件 7成5有家族史

林莉茹表示,公費補助LDCT肺癌篩檢服務第1年(2022年7月1日~2023年6月30日止),受檢的4萬9,508人中,男性占56.3%(27,856人),女性占43.7%(21,652人);其中57.8%(28,617人)具肺癌家族史,38.3%(18,970人)為重度吸菸者,3.9%(1,921人)兩者兼具;女性有9成以上具肺癌家族史,男性以重度吸菸者為主(61.9%)。

而受檢民眾中約9.2%經醫師評估有疑似異常的肺部結節,經進一步檢查,結果有531名民眾確診肺癌,其中396人(74.6%)具肺癌家族史,118人(22.2%)為重度吸菸者,17人(3.2%)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的重度吸菸者。而確診肺癌個案,有99.4%(528人)已接受手術等治療。

國健署進一步分析公費篩檢首年的肺癌偵測率(每100個完成篩檢流程的人,可找到的肺癌個案數),整體為1.1%,具肺癌家族史為1.4%,重度吸菸者為0.6%,同時具肺癌家族史的重度吸菸者為0.9%。

這顯示除吸菸外,肺癌家族史確實是國人重要的肺癌風險因子。國健署進一步將受檢者的診斷期別及風險因子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具肺癌家族史有89.4%為早期,晚期(3及4期)僅占7.6%。與具肺癌家族史者相比,重度吸菸者早期比率稍低(71.2%),晚期比率較高(23.7%),但仍遠比2020年國人肺癌期別分布佳(早期33.4%,晚期62.9%)。顯示重度吸菸者應儘早定期接受肺癌篩檢,若有肺部相關異常,應儘速就醫檢查,提高早期發現肺癌的機會。

全國符合公費肺癌篩檢50萬人 僅1成受檢 重度吸菸者篩檢率偏低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公費篩檢肺癌第1年救了531條生命及家庭。然而全國符合公費篩檢的民眾估計有50萬人,卻只有4萬9,508個民眾使用這項服務。他呼籲符合資格者抽空接受篩檢。目前全國共有22縣市、167家醫院辦理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符合資格的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肺癌篩檢合約醫院預約及檢查。

備註:評估重度吸菸史的「包-年」,係指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另指出,吸菸為肺癌危險因子之一,但第1年受檢者中重度吸菸者只占3成8,受檢率也偏低,希望老菸槍能踴躍接受篩檢。吸菸者戒菸10~15年,肺癌發生機會可減半。對於目前仍有吸菸的民眾,可多善用戒菸服務資源,增加戒菸成功的機率,降低罹患肺癌風險。

楊政達認為,重度吸菸者篩檢率偏低,與老菸槍明知香菸是致癌物質,但並不會因此戒菸、也不想面對篩檢結果有關;而有家族史的民眾曾經歷家人抗癌的辛苦,深知肺癌的可怕,因而提高了篩檢意願。

風險族群篩檢結果正常也別掉以輕心 應持續每2年追蹤一次

楊政達表示,電腦斷層發現有肺結節,不代表就是肺癌,但臨床上看到不少民眾對檢查結果呈現極端反應,一種是高度恐慌緊張兮兮,一種是鴕鳥心態視而不見。他曾遇過病患檢查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結節,即使醫師表示結節還小,半年後再追蹤即可,病患仍不放心,又找了第2家、第3家醫院檢查,3個月做了3次電腦斷層檢查,3位醫師都說定期追蹤即可,病患鬆一口氣後沒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卻在一年半後因呼吸困難就醫,已是肺腺癌第4期。

楊政達說,對檢查結果「過猶不及」醫師都不樂見,他提醒,由於公費篩檢對象是高風險族群,即使這一次篩檢無異常,仍應持續追蹤,「現在沒事不代表以後沒事。」如果沒有發現可疑的肺結節,就依公費篩檢時程每2年做一次LDCT檢查,如果有發現肺結節需追蹤,醫師會依治療指引安排追蹤時間,3個月、6個月或1年。

延伸閱讀:

肺結節會變肺癌嗎?肺結節症狀、成因、治療方法全解析

從不抽菸、沒有家族史 前主播蕭彤雯驚傳罹肺腺癌:「打噴嚏像被卡車輾過」

不抽菸、無家族病史 陳佩琪:我才50多歲,為什麼會罹肺腺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