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睽違24年訪北韓 為何專家不看好「俄中朝」戰略三角?

2023年9月13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左)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右)在俄國東方太空發射場會面。美聯社
2023年9月13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左)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右)在俄國東方太空發射場會面。美聯社


俄羅斯總統普丁今天(6/18)睽違24年前往北韓,預計會受到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熱烈歡迎。外界越來越關注俄羅斯、北韓、中國會否形成戰略三角,或者順便加上伊朗;實際上,俄國和北韓可能也在觀望中國的反應。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旗下的北韓觀察網站「北緯38度」(38 North)一篇文章,解析俄中朝之間的三角關係,先說結論:這個三國軸心,目前仍是一場虛幻,但不排除全球秩序會發生劇烈改變。

俄、中對於「俄中朝」戰略三角的看法

回顧歷史,俄中朝的三邊合作非常短暫,只有1950-1953年韓戰期間,蘇聯和中共曾一起協助北韓。

冷戰時期的大多數時間,蘇聯、中國、北韓幾乎沒有三方合作過。當時北韓領導人金日成的手法,是在蘇、中之間搖擺,藉著其中一方抑制對方的需求來爭取合作,他批評過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走修正主義、也批評過毛澤東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撇開北韓不說,1950年代末期中蘇交惡,「蘇中朝」三邊戰略合作也沒個影。

即使冷戰後,俄羅斯與中國關係解凍,但對北韓持漠視的態度。1990年代初期,許多俄國政界菁英反對北韓仍持史達林式的制度,認為金日成死後,北韓必將陷入混亂。

當時支持與北韓加深關係的,大多是極右翼民族主義者,例如俄羅斯自由民主黨(LDPR),認為應該和北韓、台灣建立緊密關係。在本世紀被稱為「普丁大腦」的極端民族主義理論家杜金(Alexander Dugin)當時則主張,以俄羅斯、日本為主的雙軸心將併吞北韓、南韓、越南,並形成一個共同對抗中國的勢力。

2019年11月14日,巴西舉辦金磚五國峰會,俄羅斯總統普丁(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高層會面。美聯社
2019年11月14日,巴西舉辦金磚五國峰會,俄羅斯總統普丁(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高層會面。美聯社
2024年5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左)在中國進行國是訪問,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會面。美聯社
2024年5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左)在中國進行國是訪問,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會面。美聯社

近年來,俄國、中國和西方的關係都惡化,兩國視美國的「安全」策略部署到印太區域為一大警訊,2023年,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的朝鮮半島事務名家沃龍佐夫(Alexander Vorontsov)警告,美日韓三邊夥伴關係可能結合「澳美英三方安全伙伴關係」(AUKUS)、「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日澳+印度),變成一個新的亞洲軍事與政治多邊組織;中國媒體也警告印太「北約化」的影響。

確實有不少俄國專家認為,「俄中朝」戰略三角是北約組織足跡踏到印太地區的必然結果。2022年,聖彼得堡的遠東國家研究中心(Центр изучения стран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主任闊特科夫(Kirill Kotkov)提出俄中朝可以形成某種戰略三角來制衡西方;去年8月,莫斯科智庫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Valdai Discussion Club)的專家索文(Vitaly Sovin)也提出類似看法。

然而,這種看法並未被俄羅斯政壇普遍接受,在中國更不受歡迎。中國《環球時報》評論員趙隆去年9月撰文指出,俄中朝三邊軸心的概念,與中國反對「二元對立的敵我思維」衝突,俄中朝只是剛好有個共同願望,就是打擊「西方的冷戰思維」、防止國際針對特定國家。趙隆的論點雖然是附和中共的官方說法,但也凸顯了中國在與俄、朝結盟上的侷限性。

各有圖謀,俄中朝三角基礎有侷限

去年9月金正恩訪俄前,北韓已開始向俄羅斯運送武器,中國則扛住美國的施壓,為俄朝武器轉運提供了一點點後勤支援。進行這些武器轉運、被美國制裁的俄國貨船「安嘉拉」(Angara)號,自今年2月以來一直停在中國浙江的造船廠。

中國在這個武器轉運的角色,不只是受到反美主義推動,更可能是戰略考量,與俄朝有交換條件。

普丁今年5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面前,中國內部發出了對於俄朝邊界導致中國船隻進入日本海不太便利的關切。要從中國東北進入日本海,最直接的路線是走圖們江,但圖們江下游河段是俄朝邊界。中國大連海事大學4名專家聯合撰文,稱開通中國直航日本海航線,可以強化中國的北海貿易,推動「海上絲路」的願景,重振自2015年來就一直衰微的中國東北經濟。

1997年9月26日,從中國吉林省市圈河可看見,中國卡車在已有60 年歷史的圖們江大橋上等待通關,中國後來見了新的大橋。美聯社
1997年9月26日,從中國吉林省市圈河可看見,中國卡車在已有60 年歷史的圖們江大橋上等待通關,中國後來見了新的大橋。美聯社

其後,俄國和中國達成共識,欲與北韓針對允許中國船隻從圖們江航向日本海一事,進行「有建設性的對話」。中國的要求是有法律依據的,因為中國進入圖們江的權利寫在1991年《中蘇邊界協議》裡,要行使這項權利,先要對圖們江進行疏濬;北韓擔憂疏濬費用、也擔憂讓中國從圖們江直航日本海會影響中國對北韓港口的投資。

中國間接幫助北韓轉運武器給俄羅斯,讓北韓拿到俄國的農產品和石油,提高北韓在圖們江一事上妥協的意願。

俄中朝三角最主要的分歧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這三國合作是奠基於利益(其實哪一國不是呢),俄中朝的安全合作有一個最關鍵的分歧,尤其是俄中,兩者對印太安全的看法越來越不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北韓核武。

中國在國際上一方面為北韓說話,稱北韓之所以發展核武,是因應美國和南韓的密切軍事合作,被外部勢力導致「互信缺失、和平機制缺失」。但另一方面,中國也認為北韓的軍事行動升級,會促使美國在印太部署更多核武資產。

俄國則從來沒有這種疑慮。俄國聯邦共產黨(CPRF,蘇聯共產黨演變而來)一直支持北韓追求核武的權利,2017年11月時任黨魁裘加諾夫(Gennady Zyuganov)表示,「北韓不可能放棄核武計畫,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就像美國人不會放棄威脅和勒索一樣。核武計畫是一種自保方式」。

2024年6月13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參訪位於莫斯科州的聯合核子研究所(Joint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視察了以NICA粒子加速器為基礎的離子對撞機。路透社
2024年6月13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參訪位於莫斯科州的聯合核子研究所(Joint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視察了以NICA粒子加速器為基礎的離子對撞機。路透社
北韓中央通訊社發布照片,稱是2023年12月18日發射「火星-18」洲際彈道飛彈畫面。路透社/KCNA
北韓中央通訊社發布照片,稱是2023年12月18日發射「火星-18」洲際彈道飛彈畫面。路透社/KCNA

在2023年8月莫斯科安全會議上,裘加諾夫的說法已成為克里姆林宮的主流。俄羅斯軍事情報局(GRU,格魯烏)局長柯斯特克夫(Igor Kostyukov)當時也說,北韓把核武是為避免美國入侵的唯一保障。

由於這些分歧,中朝安全合作的成長速度,不可能和俄朝擴大合作一樣快。雖然克宮曾提及俄中朝聯合軍演,但俄國專家認為,北韓與中國的合作還是有限;海參崴的遠東聯邦大學印太專家魯金(Artyom Lukin)就說,俄國現在用一種更平等的態度對待北韓,所以對北韓來說,和俄國合作舒服得多。

魯金指出,北韓對於過去被明清時期的中國當成藩屬的不信任、以及當代中國希望避免美日韓擴大合作,是限制俄中朝形成戰略三角的因素。

因此,雖然俄中合作不斷深化、俄朝合作領域也急遽擴大,但說他們會形成戰略三角,仍可能只是一種虛幻的想法。最符合他們政治地緣利益的方式,應該是俄中、俄朝、中朝合作都繼續沿著獨立的軌道進行。

更多太報報導
普丁今訪北韓 稱將建立不受西方箝制的貿易和安全體制
北約秘書長:中國若不改變對俄羅斯發動戰爭的支持 應付出代價
瑞典智庫:中國核彈頭今年達到500枚 可能已首度部署24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