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年度盤點:Matter高開低走,品牌各走各路

2023年了,不知道大家用上智能家居了嗎?

作為一個從IFTTT時代開始接觸智能家居的“老油條”,在我看來大眾使用者對智能家居的接受程度還有待提升。但對智能家居相關品牌或者智能家居背後的資本市場來說,剛剛過去的2022年可以說是智能家居表現“異軍突起”的一年:

2021年11月,物聯網行業獨角獸Aqara完成了C輪10億元融資,這也是2021年物聯網行業最大的一筆融資之一;2022年2月,智能家居行業後起之秀歐瑞博獲得總額10億元融資,刷新了國內智能家居行業單筆融資新紀錄。更不用說海爾、美的、華為、小米等智能家居“傳統巨頭”了。對這些立志在智能家居行業闖出一片新天地的品牌來說,2022年毫無疑問是他們施展拳腳的“大好時機”。

圖片來源:Veer

相關品牌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由於生活方式與海外不同,國內智能家居市場發展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境況,而不溫不火的市場表現意味著國內智能家居市場還有巨大的、尚未發掘的市場空間: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在2021年的預測,2022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可達6515.6億元。

要知道海爾智家在2023年的市值“也就”2790億港元,誰能抓住智能家居的春風,誰就能成為智能家居市場未來的“規則制定者”,以“行業代表”的身份引領智能家居行業發展。但可惜的是,從2023年的結果來看,智能家居市場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各品牌今年發佈的產品都很不錯,可惜消費者就是不買賬。

群雄割據的荒蕪年代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國內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系統似乎有著天然的不信任。平心而論,消費者有這樣的情緒也是非常正常的:截止至2022下半年的Matter媒體發佈會之前,國內的智能家居市場長期處於一個“剪不斷、理還亂”情況。以單品藍牙連接為代表的第一代智能家居、以Wi-Fi Mesh、Zigbee連接為代表的第二代智能家居產品和以跨平台全屋智能為代表的第三代智能家居產品正同場競技。這樣混亂的智能家居市場,讓本來對智能家居產品就沒多大好感的消費者望而卻步。

再加上家電並非快消品,其更新換代的時間一般都比較長,一台冰箱洗衣機正常情況下使用十年八年是沒問題的。對於很多尚在使用傳統家電的消費者而言,智能家電反而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憧憬,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捨得拋棄舊家電然後換新。智能化家電真的很吸引人,但只有近幾年上市的新品才會支援,並不利於概念的普及和市場發展。

因為未來智能家居系統話語權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在統一智能家居平台出現之前,國內消費者往往會採取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來實現某種意義上的智能家居。簡單來說,國內消費者喜歡用智能開關代替智能家電。

圖片來源:Veer

天貓發佈的《2020下沉市場智能家居消費洞察》報告中指出,智能開關在下沉市場的年銷量同比增長高達900%,是下沉市場裡增速最快的智能家居品類。在精裝修市場,智能開關逐漸成為標配,1~11月新開盤項目精裝住宅市場總量272.2萬套,智能開關的配套規模就達到32萬套,同比增長81.2%,組態率達到11.8%。而到來2021年,智能開關的配套規模達到42.7萬套,同比增長15.5%,組態率為14.9%,正在穩步發展。

奧維雲網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今年國內智能開關的發展在逆勢中依舊實現了正增長。今年由於市場經濟下行,房地產行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低谷,1~10月新開盤項目精裝住宅市場總量僅為118.75萬套,同比下降了47.8%,幾近腰斬。其中智能開關的配套規模為22.07萬套,同比下降37%,但組態率卻達到18.6%,在去年的基礎上還上升了3.7%。可見,雖然買房和精裝修的使用者在減少,但選擇使用智能開關的使用者比例卻在逐年提高。

可能有人會認為智能開關的流行會降低使用者購買智能家電的御苑,同時也不利於智能家居平台化與全屋智能的發展。這麼說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智能開關的興起其實並沒有將全屋智能扼殺在搖籃當中:

一方面,智能開關的出現讓消費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體驗智能家居,同時也可以從上游的層面打通不同品牌、體系的智能家電,提前培養使用者使用智能家居的習慣。而另一方面,智能開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本身就是一個智能家庭中樞,而且還是一個永遠不會斷電的智能家庭中樞。同時由於操作簡單,智能開關的易用性其實也遠超於曾經的智能音箱和智能電視。

這也是Aqara、歐瑞博等品牌今年都開始在智能開關領域發力的原因。在所謂“同一平台”出現之前,誰能掌握智能開關市場,誰就掌握了智能家居的主導地位:百元等級的爆款開關明面上看只是一個聯網的控製器。但在智能家居體系中,智能開關是連接智能家居系統和非智能家電的橋樑,為不同的智能家居產品打造一個通用的智能化方案。

但就在各品牌都以搶佔開關入口為首要任務的時候,智能家居變天了——“大一統”的Matter協議真的來了。

Matter協議:至少想法很不錯

在Matter自己的設想中,Matter標準的面世就如當年秦始皇掃六合,有望將混亂的市場進行統一,將不同陣營之間的壁壘打破實現互通,這不光是解放了消費者在物聯網產品選擇上的自由度,也是為廠商提供了補足短板的機會,綜合來看必然是利大於弊。

這一點從Matter協議背後的推動者身上也有所體現,目前主導Matter標準的CSA聯盟共有550位成員,其中亞馬遜、蘋果、Google、三星SmartThings和Zigbee聯盟更是聯盟前身——Project Connected Home over IP工作組的創始人。這透露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今天的Matter標準雖然是一個“第三方標準”,但背後站台、支持者卻是世界上最頂尖,也是智能家居領域最核心的幾位玩家。

換言之,Matter對於全球的智能家居玩家來說天生地帶有權威性,也難怪在Matter1.0規範還沒出爐之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IoT裝置就已經宣佈即將接入,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個攀上行業絕對巨頭、提升自身產品存在感的絕佳機會。根據Matter的說法,首批支援Matter 1.0的裝置最快將在第四季度上市,並在2023年形成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但從今年下半年各品牌的表現來看,大家對Matter的支援似乎有些“口是心非”:不少品牌都宣佈將延期支援Matter協議,有的品牌甚至僅在所謂“海外版”中加入對Matter協議的支援。而作為智能家居行業的“獨狼”,蘋果甚至僅在高配的Apple TV上提供Thread網路支援。

用通俗的話講:想用Matter,得加錢。

圖片來源:Veer

即使某個品牌為了智能家居行業的發展,願意免費開放Matter協議,這也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刪掉品牌自己的App:智能照明行業的巨頭飛利浦Hue對Matter支援就有著獨特的見解:你可以用Matter對Hue燈具進行有限的支援,但Hue依舊離不開自己的控製器和控制軟體;家居品牌IKEA的智能家居產品也是同樣的情況。對這些已經建立起成熟生態壁壘的品牌來說,支援Matter無異於將自己多年的技術積累拱手相讓。

那對這些品牌來說,“有限”支援Matter顯然才是保全自己實力的最好方式。而Matter的“大一統”,也只會停留在立項之處的PPT和宣傳頁面上。

智能家居的下一步向哪走?

儘管Matter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下智能家居市場的種種問題,從某種程度上甚至讓問題變得更嚴重,但從另一個角度想,Matter的出現其實也給平台帶來了整合的機會。就像現在的HomeKit生態一樣,一個超級App配合各品牌自己的App這樣的做法其實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做法,至少使用者不需要在家裡同時準備幾個不同品牌的智能助手,一句話就能控制全屋電器的基本開關。

Matter的出現讓智能家居行業的發展回到2014年智能家居平台這個概念剛剛被推廣時的水平,而在市場競爭下,使用者會用“錢包投票”,選出智能家居行業中真正有用、好用的品牌,讓該品牌的App重新完成智能家居平台化的處理程序。但和現在的智能家居不同,在Matter協議的支援下,重新完成平台化的智能家居系統可以突破原本智能家居生態的限制,借助通用的Matter協議在一定程度下控制其他智能家居生態硬體。

可以預見的是,Matter依舊會是智能家居的未來,而下一代智能家居的發展方向,也將以Matter為核心。艾瑞諮詢曾在智能家居的調查報告中提出過一個觀點:

圖片來源:Veer

未來的智能家居在裝置互聯互通且可貫徹使用者指令的基礎上,通過終端裝置收集使用者資料,借助人工智慧技術,學習、理解不同使用者對於不同時間、空間的特定待辦項和使用習慣,最終反饋以全空間全時段的主動服務

換句話說,未來的智能家居將以“主動服務”“幫你做選擇”為核心。

而這樣的“主動介入”需要智能家居生態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也需要聯通更多不同品類的智能家居硬體。那麼有哪個平台可以一次容納這樣五花八門的感測器和智能家電,同時還能打通不同品牌之間的硬體呼叫呢?

沒錯,智能家居的未來還得是Matte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雷評雷測”(ID:leireviews),作者:一位天明,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