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端真:阿德勒教會我當個容易靠近的人

曾端真:阿德勒教會我當個容易靠近的人

「你願意做一個容易靠近的人嗎?」曾端真老師磁性的聲音穿透人心,引人深思。

每時每刻,都要當個容易靠近的人

電梯裡,祖孫三代討論著待會的行程。

「我們等一下要去看很恐怖的電影喔!」爸爸媽媽故意逗弄小女孩。雖然是玩笑話,女孩可被嚇著了:「怕怕、怕怕…」

見了這一幕,曾老師蹲下來,輕柔地安撫著孫女:「阿嬤也會怕,阿嬤跟妳是同一國的。」聽著,小眼珠裡害怕的神情馬上鬆懈,對著阿嬤笑了。

不同於一般大人「不解風情」地回應:「有什麼好怕,又沒有真的要去看。」曾老師認真看待孫女的膽怯,承接孫女的恐懼;這一刻,她是讓孫女容易靠近的阿嬤。

* * *

在家裡,小女孩被爸爸說了幾句。身為阿嬤的寶貝,小女孩咚咚咚地,跑來曾老師面前告狀:「爸爸壞、爸爸壞!」

阿嬤疼孫女天經地義,再加上長輩的身分,說起話來應是有力道與分量,是可以出面為孫女「討公道」的。但曾老師反而告訴孫女:「爸爸沒有壞,只是生氣了;爸爸說的是對的,妳要聽話喔!」

退下了阿嬤的寶座,不干擾晚輩的教養方式;這時候,她是個讓兒媳容易靠近的長輩。

* * *

諮商室裡,一位家長懊惱著自己管教無方,讓孩子如此叛逆;只認為自己打得不夠兇,卻沒有意識到這種「動手式」的教導,反而讓孩子躲得更遠。

每每孩子出問題時,一般人總是追究父母的失當:「你不可以用打的,你這樣子會傷害到孩子…。」確實,暴力的教養方式需要改進,但曾老師更進一步看見了父母的辛苦。

「你努力扛起管教孩子的責任,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她鼓勵家長的付出,也肯定他們願意管教孩子;「雖然有失當的地方,但是我選擇讚揚他們做得好的部分,藉此鼓勵他們做得更好。」總是與案主並肩同行,她是一名讓案主容易靠近的諮商師。

讓別人有好日子過,不去為難他人,就是好親近的姿態。

在各樣的關係中,曾老師「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以傾聽來鼓勵人們。不只如此,她也重視「社會情懷」,喜歡與團隊合作,貢獻自己所長。同時,對於年輕人的疼惜與照顧也不遺餘力,幫助許多年輕人在學習和生涯上看到自己的亮光。

「無論在工作、諮商、親子關係,或是夫妻相處中,這些道理在無形中溶入了我的生活。」曾老師認為教學相長,也因此,對所陪伴的學生和案主,她心存感激,「因著他們,我得以深思並熟用阿德勒的學理。」

學習歷程,領受了「阿德勒式」的鼓勵

身為亞洲首位獲得「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度治療師」證照的人,曾老師熱情地說著關於學習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的一切。

回憶起學習阿德勒學派的淵源,她說是一段發現自我潛能的歷程。

就讀師大心輔所是一切的起點。大學讀農學院的她,當時以非本科生進入心輔所,周圍的同學接觸心理諮商已有時日,不是大學本科或相關學系畢業,要不就是已經接受過「義張」訓練的老手。當初連什麼是個別諮商,什麼是團體諮商都一片空白的她,在一群高手同學之中,她備感壓力。這樣的壓力,正是阿德勒所謂的自卑感,反而促使她更努力克服在陌生領域學習的困難。

在我們的好奇下,她回憶起這些四十多年前的往事。雖然當時老師究竟說了什麼話,課堂實際上了什麼內容,都僅剩模糊的記憶,「但是老師當時鼓勵的眼神、口語的肯定,以及對作業的評價,都讓我感到自己是被接納的。」

曾老師說,除了自己克服困難的勇氣,研究所裡的教授們沒有讓她感受到任何一絲對外來客的輕視,反而是滿滿的鼓勵。同學們更是不分彼此,對她全然的接納。她感激地表示:「今天許多同學在諮商界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們對於今日的我,都是功臣。」

在充滿社會情懷的環境下,同學之間是合作的關係而非彼此競爭,卻也讓人更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這正巧印證了阿德勒所言。

「這樣想來,老師和同學創造的正向氛圍,跟阿德勒重視的概念非常相似呢!」

當時的她並沒有意識到這點,直到現在成了阿德勒理論的專家,才回過頭發現這巧妙的連結。

從每個情境中發掘不同的可能

前幾年爆紅的《被討厭的勇氣》,讓阿德勒成了眾人皆知的心理學家。對於「阿德勒熱潮」,曾老師說,每個人對阿德勒都有不同的解讀,而那都關乎著個人的生命經驗;沒有人能完全掌握阿德勒的學理,也沒有誰的詮釋比較好,「我所撰寫的新書(編按:《傾聽生命故事與敘說的療癒力》),也只是我學習阿德勒的個人經驗,擷取我比較有心得的部分而已。」她認為,任何理論都經過不同作者的詮釋,但只要讀起來對自己有益,那就是好的書。

對她而言,最初被阿德勒理論吸引的就是「家庭星座理論」。

阿德勒將老二比擬為一名賽跑者,苦苦追趕著前方的老大;排行家中老二的她直言,「這形容得太貼切了!」想起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就如同阿德勒所描述得那般不斷追逐。當曾老師看到這論述時,引起深深的共鳴,直呼太神奇了,講得這麼精準。

不過關於出生序的論述,常被被誤解為『宿命論』,好似老大就一定比較負責,老二就一定是個競賽者。經由曾老師解釋才明白,其實阿德勒講的是一種「軟性決定論」。出生序相同的人可能會有一些共通的家庭經驗,但是如何在共通的立基下創造其在家庭星座中的位置,發展出自己的生命風格,全操之在個人。

雖然為了贏過老大的光彩並得到父母關注,老二通常得想盡辦法爭取,但是「爭取」並非只有一般人想到的負面、帶有破壞性的模式,在阿德勒的理論裡,細緻地將「爭取」分為不同的樣貌:爭取的力道、爭取的手段、對他人有利,還是只對自己有利…,每個家庭裡的老二,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也可以有不同的展現。

即便出生序無法改變,但阿德勒並不是把所有同樣出生序的人都貼上相同的標籤、塞進一樣的框架,他反而想讓大家明白:「每件事、每個情境,都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

在她身上,看見阿德勒的身影

我們常常覺得事情就是這樣、沒有辦法了,於是陷在困難裡出不來,也不願出來;但是如果相信「任何事情都有無窮的可能性」,那麼看待事情的眼光也就跟著變彈性了。

曾老師說,自己從事多年的諮商輔導並推廣親職教育,這些工作場合,面對的往往是處於挫折中的人,「自己若沒有秉持阿德勒所教導的正向信念,是很難幫助到他們的。」

親職諮商中,家長常會無奈地說:「我已經用盡辦法了,孩子就是無藥可救。」或者在伴侶諮商中,案主總是抱怨自己付出那麼多,另一半卻無動於衷…,這些負能量聽來無力,但曾老師仍舊試圖撥雲見日,「事情不總是那麼糟,我相信仍舊有可能性的存在;所以我常用的方法是幫助案主擴展他們的看見,帶著他們尋找出口。」

有了這樣的信念,即便有困難,也不會被痛苦壓垮,「每個人就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行決定如何面對困難。」說到底,這就是一段找回自主權的過程,讓陷於困境中的人得以看見,所處的環境或者受糾結的關係中,不只是被動接受命運,自己也擁有改變的空間。

不論是社會情懷、對個人自主性的重視,或者以正向態度相信事情有不同可能性,這些論點其實都環環相扣,都是來自阿德勒對人性的精闢見解。曾老師非常嘆服阿德勒在人性觀上的見解,「阿德勒的理論百讀不厭,每次閱讀都覺得有更高一層的充實與滿足。」不只如此,她還認為,阿德勒的理論非常鼓舞人心,讓人有勇氣面對人生的任務。而她希望將這鼓舞的力量散播出去。

在曾老師的分享下,對阿德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他的理論饒富哲理,卻貼近人心,是具有實用性的生活的科學。說起來,阿德勒也是位容易靠近的心理學家呢!

而眼前這位阿德勒理論大師,舉手投足間,也讓我們見證了對於阿德勒的承襲──一種「讓人容易靠近」的親身示範。

【關於曾端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及副校長。投入阿德勒學派的教學與研究二十餘年,為亞洲第一位獲得「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度治療師」證照的心理治療師。

熱衷於將阿德勒理論推廣到學校班級經營和親職教育,平日最喜歡陪先生到郊外走走,以及含飴弄孫。

著有《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婚姻與家族治療》、《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傾聽生命故事與敘說的療癒力》。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