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升起「這面旗」 嫦娥6號首度挖到月背「特產」起飛

中國大陸國家航天局發布消息,指今(4)日上午7時38分,嫦娥6號上升器攜帶月球樣品自月球背面起飛,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後,成功將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和起飛。同時,嫦娥6號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這也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

綜合大陸官媒《央視新聞》、《環球時報》等報導,於5月3日發射升空的嫦娥6號探測器,歷經近月制動、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和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分離,於6月2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預選著陸區。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被公認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在這裡開展世界首次月背採樣,對進一步認識月球意義重大。

報導指出,6月2日至3日,嫦娥6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採樣,並按預定形式將月球背面樣品封裝存放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採樣和封裝過程中,科研人員則在地面實驗室,根據鵲橋2號中繼星傳回的探測器資料,對採樣區的地理模型進行模擬並模擬採樣,為採樣決策和各環節操作提供重要支持。

<cite>大陸國家航天局發布6月4日嫦娥6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完成智能快速採樣畫面。(取自央視新聞)</cite>
大陸國家航天局發布6月4日嫦娥6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完成智能快速採樣畫面。(取自央視新聞)

據了解,智能採樣是嫦娥6號任務的核心關鍵環節之一,探測器經受住了月背高溫考驗,通過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方式,分別採集了月球樣品,實現了多點、多樣化自動採樣。

報導表示,嫦娥6號著陸器組態的降落相機、全景相機、月壤結構探測儀、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等多種有效載荷正常開機,按計畫開展了科學探測,在月表形貌及礦物組分探測與研究、月球淺層結構探測等科學探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探測器鑽取採樣前,月壤結構探測儀對採樣區地下月壤結構進行了分析判斷,為採樣提供了資料參考。

嫦娥6號著陸器攜帶的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法國月球氡氣探測儀等國際載荷工作正常,開展了相應科學探測任務。其中,法國月球氡氣探測儀在地月轉移、環月階段和月面工作段均進行了開機工作;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於月面工作段進行了開機工作。安裝在著陸器頂部的義大利雷射角反射器成為月球背面可用於距離測量的位置控制點。

表取完成後,嫦娥6號著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這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嫦娥6號探測器有效載荷分系統總設計師周昌義介紹,該國旗是大陸科研人員經過1年多時間攻關,利用玄武岩熔融拉絲技術製作而成的,具有更強的耐腐蝕性耐高溫耐低溫等優異性能。

<cite>嫦娥6號著陸器降落相機拍攝影像圖。(取自大陸國家航天局)</cite>
嫦娥6號著陸器降落相機拍攝影像圖。(取自大陸國家航天局)

此外,玄武岩石頭來自大陸河北蔚縣,把玄武岩運回去以後,要把其粉碎、融化以後,拉成頭髮絲直徑大概三分之一的細絲,然後把其紡成線,織成布。因為月面上的玄武岩含量是豐富的,後面要做月球基地,「我們很有可能要把玄武岩做成纖維,做成建築材料」。

嫦娥6號上升器點火起飛後,先後經歷垂直上升、姿態調整和軌道射入3個階段,順利進入了預定環月飛行軌道。後續,上升器將與在環月軌道上等待的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進行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轉移到返回器中;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環月飛行,等待合適的返回時機進行月地轉移,在地球附近返回器將攜帶月球樣品再入大氣層,計畫降落在中國大陸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同日,大陸國家航天局也公布了嫦娥6號著陸器著陸月球背面拍攝的系列影像圖,包括落月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的著陸區域附近影像、全景相機拍攝的著陸點影像。相關影像資料經鵲橋2號中繼衛星傳回,影像圖由地面應用系統處理獲得。

更多風傳媒報導